山野清风:一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感慨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2-25 07:42

山野清风

山野清风作者

红河州司法局驻罗戈塘村委会工作队长

【导读】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近日,观察者网向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一名工作队长“山野清风”约稿,请他谈谈他在扶贫工作中发生的故事。根据他的说法,除了吃穿不愁,脱贫户要脱贫还得在住房、教育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另外,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完成本文初稿后,他因为腰椎问题住院治疗。在此,观察者网向所有的扶贫工作者表达深深的敬意。

【文/山野清风】

2020年12月3日,看到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说“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一名至今仍在驻村第一线的村工作队长,一时感慨万千,思绪难平。毕竟,在驻村的两年时间里,酸甜苦辣咸,无所不遇。

我是一名战斗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一个深度贫困村的工作队长、党总支第一书记(州级机关下派的干部),我不知道置身事外的大部分人是怎么看待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大决战的,或许还在拿着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或瑕疵质疑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把近年来我所在的村委会发生的变化悄悄告诉大家:

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400余元提升到2020年的7100余元(2014年的2.1倍);

全村13个自然村(组)原有的山间毛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全村1300多户农户5200多人的家与家之间的小道全部硬化为卫生路(水泥硬化);

全村累计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300余万元,对61户C级危房进行了修缮加固、对154户D级危房进行了拆除重建;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88余户405人进行了易地搬迁,项目竣工88套,搬迁入住88套,旧房拆除88套,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全部得以落实;

易地搬迁后的贫困户新居

所有建档立卡户实现了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覆盖;村卫生室全部达标,配备乡村医生4名,大病、慢性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签约率100%,严重精神病患者、肺结核患者签约率100%;

每月入户将“两免一补”、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惠民政策宣传到户,做到家喻户晓;抓好雨露计划等教育资助政策落实,累计发放12万余元的“雨露计划”资金,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享受相关教育扶贫政策。动员帮扶责任人帮助挂包户购买人身财产综合保险,对符合条件的学生申办教育救助保险。确保了“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失学”的目标。

投入1500余万元资金实施饮水项目16件,达到了“每人日均可获得水量35升以上”要求,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达到规定标准,饮水难已经成为了历史;

……

这些不是一份成绩单,只是一段变迁的历程。

截至目前,全村道路硬化到了所有自然村,危险路段都有了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13个自然村100%通了动力电和广播电视。网络宽带覆盖了村委会、学校和卫生室。13个自然村都拥有了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村集体经济收入历年增加。截至2020年9月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

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许多殉职在脱贫攻坚岗位上的诸多工作队员的名字。他们已经倒下,生前也像我一样为一个行政村的脱贫尽心尽责,但在我看来,他们的境界更高、更远,我们有幸继续战斗的队员和他们还有很长的距离。不过,我相信他们并没走远,还在另一个时空里活着。他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星星,站在宇宙的另一端俯瞰雄鸡般的中华地图上芸芸众生的悦容,看着那些曾经荒凉的村庄如今已旧貌新颜,那些泥泞小路如今已全被改善……成效如他们所愿。

村委会条件虽然简陋,但国旗每逢节日总会升起

驻村扶贫,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可就艰苦备尝。

近年来看见一些外媒对中国脱贫攻坚的调侃,也看到境内许多长期看不上自家人、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所谓“文化人”的冷嘲热讽。对于他们的偏见和傲慢,我深感无奈,毕竟我不是神仙,也不是权威人士,不便对人家的叨叨指手划脚,我只想跟他们说:“中国的脱贫攻坚不简单,扶贫不是假扶,而是真扶。放在其他体制下来做这样的事,是不可思议的。”

参与民间纠纷的调解也是乡村善治的工作之一

其实,除了驻村工作队员和涉及扶贫工作的人士外,大多数中国人对脱贫攻坚工作知之甚少。说白了,脱贫攻坚其实就是国家和省一级制定标准和程序,县、乡、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具体组织实施,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一项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驻村扶贫工作队是关键中的关键一环。

在我所在的金平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大体由部分省级机关干部、州级机关干部和县级机关干部组成。驻村之前他们都是单位上的业务骨干。入村后都统一住在村委会,与村委会的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各级党委为工作队制定了具体的职责,可简化为四句话:宣传党的政策、参与精准脱贫、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乡村善治。

召开支部大会听取意见是必要程序

职能职责有了,如何进行约束呢?工作队成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层级,但他们却不是游击队,而是正规军,有着较强的纪律性和约束性,并非一群天马行空的游侠。各级管理部门对工作队员请假轮休、考核考勤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甚至近乎于“繁琐”。

虽然规定每月可轮休6天,有时临近考核、检查,往往还会取消轮休,有时候个把月回不了一次家。拿州级下派的驻村干部说,先坐车从州府蒙自出发到县城金平,然后乘车前往所驻村的乡镇,最后再乘车到村委会,单边车程就需要10小时。按照轮休6天计,来去剔除20个小时的车程,真正休息的时间只有4天。

工作队和乡镇、工作队员和乡镇领导间会不会产生矛盾?答案是肯定的:会,有时还很尖锐。由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特殊性,乡、村干部和来自省、州、县三个层级的干部混合、捆绑在一起工作,在管理的艺术、对上级政策的理解、处理问题的角度,对矛盾趋向的预判上(预见性)都会产生分歧。

好在双方都有较好的修养和耐心,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也都很强,产生了矛盾往往都是对事而不对人。时间长了,也就慢慢融合了。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说脱贫攻坚的成效是工作队干出来的,也有些人说脱贫攻坚成效是乡、村干部干出来的,这些都不对。成绩是共同干出来的,问题大家也都有份。这才符合实际,才符合辩证观。

定期召开各支部书记会议,分析研究贫情

当然,工作队员抛家离子到深度贫困村开展工作,各种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接触的对象大都文化修养较低。在一个相对偏僻的乡村生活、工作两年,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乃至牢骚,这些都属于常态。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擅自退缩,没有一个“逃兵”,他们都具备相当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如果人们把他们想成是一批甘于自我“阉割”的傻瓜,那也太小看他们了。

就像大病初愈的人一样,刚刚摆脱贫困的深度贫困村,一些沉疴需要在今后的“治疗”中逐步消除。

一是产业发展“散、小、弱”。村委会由于受自然、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崛起支点欠缺,产业结构单一,尤其缺乏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加之主导产业尚未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不足,导致农民稳定增收较为缓慢。

二是人居环境需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整治点多面广,部分村寨群众卫生意识及卫生习惯亟待提升,乱倒垃圾、畜禽散养、家庭凌乱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人居环境提升工作难度较大。

三是群众内生动力仍需持续激发。少数贫困户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只考虑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视角,“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进一步加大“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生动力,提高主动脱贫的能动性。

夜间到自然村宣讲脱贫攻坚政策

我所驻的村委会摆脱贫困是历史的突破,是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5名驻村干部、9名村委会干部、7名乡工作组同志以及挂钩、联系、帮扶村委会的县水务局挂联干部、乡中学、乡小学部分教师长期奋斗在一线,用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打通的。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也有一丝的成就感。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虽然至今仍有许多群众有着严重的依赖情节,极少部分群众的懒惰思想一时间无法消灭,目前的脱贫只是绝对贫困的消除,好在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不摘”政策会将国家的脱贫攻坚工作继续延迟下去,直至彻底摆脱贫困。

一句话:脱贫攻坚还将继续,任重道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徐俊
扶贫干部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