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悲伤作文续:彝族女孩大姐二哥在外打工 每月678元补贴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5-08-05 09:55

昨日(8月4日),一篇“世界上最悲伤作文”引发网友热切关注。这篇300多字的作文是彝族小姑娘苦依五木所写。据苦依五木的校长介绍,她每月都有678元的生活补贴。目前是暑假时间,支教老师正在为孩子们补课,苦依五木也在其中。

8月4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了解到,父母相继离世后,苦依五木带着两个弟弟生活,除了种三四亩玉米地,放学后她还要做饭、喂猪。目前,志愿者已对苦依五木一家进行帮扶,让她能够安心读书。

世界上最悲伤作文作者苦依五木

文章上传者为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苦依五木是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宝石小学四年级学生。她生活的地方,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多山地,被公认为中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

最早将作文发到网上的是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网名“老邪哥哥”。这个基金会长期培训、组织支教志愿者,到凉山州的偏远学校支教。

黄红斌告诉记者,7月9日去普雄镇宝石小学探望志愿者时,他看到一间教室的墙壁上贴着孩子们新近写完的作文。其中,一篇以《泪》为标题的作文,吸引了他的注意:“爸爸四年前就死了。爸爸生前最疼爱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

黄红斌说,自己读完后潸然泪下。他将这篇作文拍了下来,简单陈述事实并分享到微博及朋友圈里。当时触动他的还有一篇《哭泣的心》,是另一名孤儿格吉日达写的。

黄红斌没想到的是,这篇《泪》一下子火了。在传播中,作文被接力者冠以“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的感性引言,引起众多网友关注,且一度被误认为是新华社记者采写的稿件。

8月4日下午,宝石小学校长吉木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证实,那篇作文确实是该校四年级学生苦依五木所写。

网友“白蓝色的路小路”说,这是她“长大以来,见过最悲伤的文字。”另一名网友评价:“没有任何渲染感情的词语,却处处看的让人想掉泪”。

流过眼泪后,热心人士追问,失去双亲的苦依五木接下来该如何生活?是否需要帮助?还有不少人表示想要为她捐款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帮助。

苦依五木与两个弟弟、奶奶在一起吃饭

大姐16岁,二哥15岁,均在外打工

黄红斌告诉北青报记者,读完作文后,他就向支教老师询问这个孩子的情况。宝石小学支教老师任中昌印象中,苦依五木是个不太爱讲话的孩子,在班中不太显眼,成绩中等,平时上课会时不时迟到。但在看到这篇作文之前,对她的家庭情况并不了解。

黄红斌同支教老师决定到苦依五木家进行家访。从学校出来,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10来分钟,他们走到苦依五木家。面前是一栋破旧的简易房,空心砖砌就。除了一个开缝的旧沙发,屋内没有一件像样家具。在外屋,一个三角铁架子上放着锅,是苦依五木做饭的地方。土豆和玉米是孩子们的主食。她家的院子里还养着猪。

见到老师,腼腆的苦依五木笑得很开心,还为大家煮了几个大土豆。但她话还是很少。慢慢聊天中,支教老师了解到,木苦衣伍木家姐弟5人。大姐16岁,目前在成都打工,二哥15岁,也在外打工。苦依五木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10岁、一个5岁。父亲2010年去世后,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心脏病时常犯,到镇上、西昌市“看病”,总也不见好。懂事的苦依五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2013年,母亲病逝。

自此,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的责任,就落到了苦依五木的肩头。他们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两位老人年岁已高,身体也不好。支教老师了解到,不在学校的时间,苦依五木要给弟弟做饭、割猪草喂猪,还要忙活地里的农活。“她们家有几分地,种着几百斤土豆,”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从她的生活状态,老师们大概猜到了苦依五木上课迟到的原因。

苦依五木与两个弟弟在生火做饭

每月有678元孤儿救助补贴

校长吉木介绍,根据国家对孤儿救助政策,苦依五木每月都有678元的生活补贴,她的弟弟也有。黄红斌看到,三个孩子都有以自己名字开户的红色存折,补贴每月会发放到账。他认为,孩子更多缺乏的是关爱,而非金钱。

为此,基金会出面同孩子奶奶签订了一份委托协议,他们将苦依五木的两个弟弟接到索玛花爱心小学(儿童村)免费读书和学习,孩子奶奶也同意将家里土地承包出去,这样木苦依五木放学后就不必再干繁重的农活,可以专心学习。

目前是暑假时间,宝石小学支教老师为孩子们补课,苦依五木也在其中。老师发现,苦依五木的拼音基础不牢固,就着重为其补习拼音。

由于地域闭塞,苦依五木并不知道因为这篇作文,许多人在网上关注着她。支教老师也不愿让她受到过多打扰。

一所爱心学校,500多个孤儿

“其实,凉山还有很多像苦依五木这样的孩子。”黄红斌强调。比如,另一篇作文《哭泣的心》的作者格吉日达,也是一个孤儿,他从家到学校,要徒步几个小时。

对于“世界上最悲伤作文”所引发的网友对贫困地区儿童的关注,基金会及当地学校多少都赶到有些意外。

常年在凉山从事支教、助学等公益活动,黄红斌对该地区的生活艰辛、教育落后深有体会。不少孩子的生活条件不好,老师也不愿跑到偏远地区来教书。基金会的秋季支教老师培训班,原本计划招120人,但目前报名的只有87人。

在与“世界上最悲伤作文”相关的一篇文章中,新华社记者范敏达记录,在大凉山近距离接触了许多与苦依五木有类似经历的孩子。他提到,有一所爱心学校,收容了本乡500多个像苦依五木一样的孤儿。为什么孤儿这么多?黄红斌解释,当地基础医疗服务薄弱,而且,许多彝族群众生病去找“毕摩”(祭司),而不去医院。另外,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病逝,母亲改嫁,母亲不会带走孩子,这也造成大量事实孤儿。

黄红斌强调,在近年同政府沟通中,也了解到政府在扶贫、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观念落后,要改变大凉山的状况恐怕还需要更多力量。

(文|北青报记者 孙静 供图|黄红斌)

责任编辑:李丕
扶贫 农村扶贫 四川 凉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