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迦陵:从25年合作计划到伊核协议,中国赢得漂亮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4-15 07:55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 孙迦陵】
自拜登就任起,伊核问题便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剧情走势。与特朗普的单边重拳相比,各界普遍对拜登的“多边主义倾向”抱有希望,认为其能重回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巴黎气候协议,面对被特朗普摧残的伊朗核协议,定也是重返在望、只待时机。
这般期望伴随拜登行动次次高涨,从其冻结特朗普批准的对沙特与阿联酋军售案、宣布不再支持沙特介入也门内战,到上任后近一月才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话等,外界每每预判美国下一步便是重返核协议,现实进展却总不尽如人意。
拜登看似谋定而后动,实是进退维谷、骑虎难下,不仅在伊核问题上来回徘徊,亦在中东战略上渐失主轴,而之所以会有此般现象,关键便在伊核协议所暗藏的地缘与内政难题上。
由美国视角观之,“撤出中东”乃是奥巴马定下的亡羊补牢之举,意在让美国摆脱地缘泥淖,从中东认赔杀出,好将力量用以回防亚洲、围堵中国。
在此脉络下,美国开始了逐步撤军的进程,并联合多方与伊朗共同签署核协议,象征美伊双方的对峙降温。
然而当特朗普带领美国单边退出后,事态便逐步复杂起来,拜登如今的进退不得,既有来自沙特与以色列等传统盟友的掣肘,更受特朗普主义、共和党人的内部牵制。
就在拜登进退维谷际,新的梦魇随即而至:经历2016年以来的多时沉潜后,中国与伊朗的25年全面合作计划终在3月27日尘埃落定。
对伊朗而言,其欲借此敲打美国,逼迫拜登坐上谈判桌,更替未来的战略重心移转预留能动空间;对中国来说,此举既象征自身在伊朗的耕耘深化,亦是尝试提出中东新政策的蓝图一角。
计划签署之际,恰是新疆棉花争议酣战之时,中伊此举自是别具深意,亦打乱了拜登应对核协议的步调与节奏。
4月6日,伊朗核协议联合委员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议,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伊朗与美国皆派代表出席,讨论如何促成美国重返协议,同时撤除对伊朗的相关制裁。
伊核协议相关方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会议的召开暴露了美国的让步与急切,对此发展,中伊早前签署的25年全面合作计划自是起到关键加成作用;然而尽管伊朗总统鲁哈尼对外宣称:维也纳会议为挽救核协议“开启了新篇章”,随后的僵局仍凸显重返之路的道阻且长。
归根结底,伊核问题所牵引出的后续挑战,不仅是美国的考验,亦象征伊朗位处东西夹缝间的战略抉择。2015年核协议签署时,中国仅是成员之一,行至今日,在美国犹豫不决之际,中国已然坐到了棋盘前方。
美国:默许不默许,这是个问题
综观此次维也纳会议的各方立场,美国与伊朗的最大分歧,乃在制裁的解除程度上。
美方表示,准备解除“与伊核协议不相符的制裁”,意即撤销2018年5月后所追加的相关施压,然而伊朗一方显然不愿轻易妥协,并开出了自己的条件:美国必须解除2017年以来对其实施的所有制裁,包括2017年8月颁布的《美国敌对国家制裁法案》(CAATSA)。然同受此法制裁的包括俄罗斯与朝鲜,美国自然不愿轻轻放过,僵局由此而生。
回顾过往,美国针对伊朗的立场反复、万千思量,大抵围绕一大灵魂拷问打转:究竟该默许伊朗崛起至何种程度?而会有此一问,则与近代中东的地缘格局变动息息相关。
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前,伊朗曾是世上最亲美的国家之一,巴列维政权得益美国支持,而能累积一定程度的发展红利,但长年唯美是从的态度,亦为己身覆亡吹响号角。
1979年的政权更迭,在美伊之间划出了深长创口,伊朗亦由此摇身一变,成为中东的反美象征。
但若仅是意识形态之争,美国尚无须如此担忧,毕竟革命结束之际,伊朗面临资金大举外逃、国内反对势力暗流涌动的窘境,其虽高举“输出革命”的意识形态,实则根本无力为之。
然而伴随2003年的伊拉克烽火,美国在成功推翻萨达姆政权之时,亦亲手拆毁了牵制伊朗的地缘防火墙,波斯雄狮终于能从8年两伊战争的梦魇中惊醒。
此外伊朗革命后首任最高领导人霍梅尼于1989年逝世,继任的哈梅内伊(Ali Khamenei)未有如前者般的政治威望,自然更需军功以巩固己身的执政正当性。
上述两大脉络交织作用下,伊朗开始了地缘外扩的长征,并恰好碰上阿拉伯之春、伊斯兰国崛起等特殊时机,各式内战、跨界冲突供其发挥。
阿拉伯之春。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早年,伊朗仅在黎巴嫩握有“真主党”这一筹码,但波斯狮爪如今业已伸入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等地。
除此之外,纳坦兹的铀浓缩设施亦于2002年遭外界披露,“伊朗核问题”遂成国际热点之一,并引发了周遭各国的忌惮与不满,沙特与以色列尤其严重。
美国一来须维护自己树立的道德高地形象,二来须顾及沙以两位中东盟友的安全感,三来欲雪宗教势力革命夺权之耻,故而竭尽所能地压制伊朗核科技发展,从暗杀科学家到实施网络攻击,各式偷袭层出不穷,甚至已到不顾形象的境地。
特朗普上台后,伊核协议又被抹上“党争”阴影。在民主党与共和党相争的背景下,特朗普欲摧毁民主党外交遗产,不惜推翻奥巴马对伊朗的“接触与施压”政策,改行“极限施压”,核协议自然成了首要祭品。
时至今日,拜登虽有意延续奥巴马的对伊路线,局势却已远比过往复杂:沙以两国不愿美国默许伊朗茁壮,沙特一方要求成为核协议的新成员,以色列则在维也纳会议期间动作频频,不仅袭击伊朗货船,更以病毒入侵伊朗,致使纳坦兹核设施大规模断电。
而放眼美国内部,特朗普主义者、共和党保守势力则持续裹胁拜登,要求其须对伊朗展现强硬态度,在日渐极化的美国政治环境中,拜登自要为民主党下任总统大选考虑,故而不敢轻易冒进。
综上所述,美国虽总距重返核协议“一步之遥”,却也难迈出“临门一脚”。默许伊朗崛起、回防亚洲的背后,是中东盟友与政坛内部的重重掣肘。
伊朗:向东看,抑或战略转向?
纵使步履维艰,美国仍派代表参与维也纳会议,并以“穿梭外交”的方式,释出善意与让步讯号,国际氛围亦随即热络起来。
不仅欧盟于4月10日发布声明,表示负责研究解除制裁和和领域措施的专家组一致认为6日以来的各项交流“富有建设性”,韩国总理亦于4月11日抵达伊朗,欲协商解决特朗普追加制裁后,被冻结在韩国银行的70亿美元石油货款去留问题。
细究拜登加入维也纳会议的初衷,其或有意摸着石头过河,又或仅为虚晃一招、拖延至上,未必真有立即重返核协议的意愿。
但局势发展至今,各国的翘首以盼,显然已将其拱上另一种骑虎难下的境地:美国若一意孤行、不愿重返,则国际最终恐将各自解冻对伊制裁,正如美国大选前夕,特朗普无力迫使欧洲各国同意联合国续行对伊朗的武器禁运。
如此假设在过往或许不易实践,但在中国与伊朗签署25年全面合作计划的当下,美国已难安坐白宫、自欺欺人,彷佛世局不曾变化。
在过往的中伊互动范式中,美国始终扮演被动角色,中国虽自2007年起,就成为伊朗最大贸易伙伴,双方更在2009年签订价值170亿美元的经济合作协议,但中国总是行动低调,显然不欲在美国带头制裁伊朗的氛围下横生枝节。
直至2016年1月,伊朗核协议正式生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这才在出访中东三国,由沙特、埃及一路走到了伊朗,中伊更在1月23日于德黑兰发表《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始协商25年全面合作计划的框架与细节。
然而,此般合作火种,最终被伊朗亲手捻熄。中国虽有意在制裁解禁后,推进与伊朗的合作关系,同时深化“一带一路”进程,却仍难渡伊朗心中的千重关山。
原因有二,一来伊朗始终自认“西方国家”,即便前总统内贾德于任内提出了“向东看”外交政策,同步耕耘与中国、俄罗斯、印度的关系,却至多将其视作被西方疏远下的“外交备胎”,而无意进行实质“战略转向”。
二来核协议之所以能够签署,关键便是伊朗内部,以鲁哈尼为首的温和派上台,自会对西方更有好感。
在此脉络下,中伊2016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25年合作计划谈判遭束之高阁,伊朗开始积极耕耘对欧美关系,中方纵有意推动谈判,亦是孤掌难鸣。
然而在2018年5月特朗普单边退出核协议,并对伊朗施以严厉制裁后,时局终于有了转机。同为苦主的中国与伊朗,因美国而逐渐靠近。
2019年8月,伊朗外长扎里夫访问中国,并在社交媒体上提及遭冷冻多时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2020年初新冠疫情于中国肆虐时,扎里夫是全球首位向中国表示慰问的外交部长,伊朗亦在第一时间提供口罩等相关医疗物资援助。
然而此时的伊朗仍不乏“拉中激美”的小心思,包括2020年6月中美关系低荡时,伊朗官方忽然“高调外泄”18页25年全面合作计划的波斯语文件,意在示警两位美国总统候选人,胜选后若再不重返核协议,则伊朗恐会与中国越走越近。
此举一出,西方媒体自是见猎心喜,遂开始了各种渲染式报导,将文件内提及中国将投资伊朗岛屿观光、规划双边军事交流合作与联合演习、鼓励中国公司投资伊朗自贸区、伊朗可向中国长期稳定供油等语句,扭曲为“中国将租借伊朗各岛”、“解放军将长驻伊朗”、“中国将在伊朗进行土地与能源掠夺”等诡异讯息,并于各大平台强力放送。
彼时中国正专注应对美国在台海与科技领域的相关动作,也深知伊朗的筹谋与盘算,故未随之起舞,亦对谈判进度三缄其口。
而此般暧暧内含光,终在美国改朝换代后的迟疑不决间,伊朗盼美难回的暂时灰心际,为中伊换得了合作契机。
回顾2016年,中国尚要待至伊核协议签署、相关制裁解禁,方能向伊朗提出25年合作计划构想,如今美国制裁未除,核协议仍生死未卜,但中伊的合作之手已公然牵起。
中国:棋局未半,犹待后续
从中国的视角观之,25年合作计划虽为与伊朗的合作契机,却仍有诸多障碍须攻克、经纬。
首先,中伊交好虽得益于美国对核协议的犹疑不定,但两国若要有长远的务实合作,中美关系的稳定当为首要考虑。
早在计划问世之际,网上便有诸多声音将此发展定调为两大阵营的新对垒,分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上由中国、俄罗斯、伊朗与朝鲜所组成的新联盟。但如此理解不仅过于简化事件,亦陷西方复古的冷战思维而不自知。
西方虽一向在人权议题上拉帮结派,但面对伊核问题,美国显然与多数欧洲盟邦立场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孤立,仅能凭借霸权蛮力单干。
中俄伊朝虽皆与美国在诸多领域立场上分歧,但这些领域并不完全重迭,若仅凭借意识形态上的与美不睦,便简单认定可共结全方位战略盟友,则形同硬开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空白支票,将让国家深陷战略超支的风险。
正因如此,中伊至今皆未公布25年全面合作计划全文细节,中方更是表明“此份计划意在挖掘两国在经济、人文领域的合作潜力,规划长远合作前景和路径,不包括量化的具体合同或指标”,“不针对特定第三方”等,显然不欲让中伊交好过于干扰中美互动。
面对核协议问题,中国立场亦同此理,尽管美国重返核协议恐让中伊互动降温些许,中国仍在维也纳会议上采取多边主义立场,要求美国解除不合理制裁,以引导伊朗相向而行,为的便是避免陷入全然与美对峙的泥淖中。
简而言之,中国眼下对伊朗这位战略伙伴的期待,首先当是“一带一路”等经贸层面的深化,以及在多边主义视野下的公开合作,而非重蹈美苏过往在中东掀起的冷战波涛、秘密外交,以非此即彼的心态要求各国选边。
其二,伊朗在中东角色特殊,中国亦须考虑阿拉伯国家的相关感受。自伊朗开始地缘外扩、发展核科技起,“伊朗威胁论”便随之蔓延,沙特等海湾国家尤其严重。在此视角下,中国必然要顾及阿拉伯国家的情感与立场,而这便是2016年与2021年中国国家主席与外交部长访问伊朗时,何以都要先赴沙特之因。
王毅外长会见沙特王储。图片来源:外交部官网
在经贸场域中,沙特乃是中国最大石油进口来源,占进口总额17.4%,中国进出口市场中成长率高居第二者;在基建领域里,中国不仅赢得用以协助朝觐的麦加单轨铁路标案,亦在海南岛、天津、上海、重庆开启与沙特的石化基建工程合作项目。
在军事场域中,中沙的军火交易行之有年,两国更在2019年举行首次联合海军演习。眼下的中伊交好固然有助深化“一带一路”,但在中东错综复杂的地缘棋局前,中国当慎防过度单边,避免顾此失彼、盟友离心。
其三,包括伊朗在内,中国需争取在中东的软实力话语权。若关注此次各界对中伊25年合作计划的反应,便可发现伊朗民间的反弹声浪颇为可观,这背后固有内贾德等反鲁哈尼势力的煽动,亦不乏民间对中国形象的真实情感反映。
笔者过去负笈科威特,亦曾前往伊朗游历,而有别于政治精英在对华交往上的精准计算,伊朗民众对实际的中国并不熟稔,一来是文化与地缘上的距离所致,二来是受西方主流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影响,“一带一路等于债务外交”、“中国在新疆实施种族灭绝”、“中国是禁绝伊斯兰的共产主义国家”等言论在当地颇有市场,故而才会消息一出,便能被动员起一定程度的反弹声浪。
超脱伊朗,望眼阿拉伯与土耳其世界,相同的危机亦在潜流。在半岛电视台的阿拉伯语版报导中,其形塑了两类中国伊斯兰图景,在描绘汉回穆斯林时,《半岛》倾向以伊斯兰的多元面貌赞扬之,聚焦中国式清真料理、清真建筑、阿拉伯语书法,并褒举经学教育,认为是对伊斯兰文化的保留。
然而面对新疆议题,其口径基本上与西方媒体并无二致,仍是集中营、宗教压迫与种族灭绝的论述轮流登场。
如此报导在人口近3亿的阿拉伯世界中流传多年,已培养出一定数量的读者群,长此以往,将牵制政治精英对华交好力道。
故中国在深化“一带一路”进程时,亦当设法在软实力场域争取话语权,不论是对“一带一路”的论述,亦或对涉疆舆论战的反击。
从签署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到协调美国重返核协议,中国的伊朗棋局与中东整体规划连动,亦与美国的战略失准相关。
避免追求极端的联盟对峙幻梦,务实耕耘在中东的多边关系,并在推进经贸合作与基建项目同时,将过往流失在西方手中的话语权寸寸夺回,方为经纬中东棋局的真正关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