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谦:金熊奖为何又青睐伊朗电影?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2-23 08:49

孙谦

孙谦作者

媒体人,现居柏林

第65届柏林电影节于当地时间2月14日揭晓评选结果,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的《出租车》最终获得最高奖项金熊奖。

柏林电影节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一向被认为较“弱势”,政治挂帅的痕迹更重,因而获奖的往往是占据政治制高点的作品,所以贾法·帕纳西的作品最终擒得金熊,也在意料之中。

伊朗与柏林电影节的往事

这不是伊朗电影第一次捧回金熊,也不是贾法·帕纳西第一次邂逅柏林电影节。

2010年3月,帕纳西被捕,伊朗官方公布的理由是,他试图拍摄一部关于2009年选举争议和后续动乱的纪录片。5月25日,他得以保释。12月20日,帕纳西因“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参与反对伊朗革命制度的宣传活动罪”被判入狱6年,并在20年内禁止拍电影、写剧本或接受采访,除朝圣和就医外,禁止出境。(此前,帕纳西的多部电影已经因为关注饮酒、卖淫、歧视女性等问题,而被禁止在伊朗上映。)

而在判决结果出来前,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已经在12月初,邀请帕纳西担任次年的评委。

帕纳西虽然未能成行,但另一个伊朗人大放异彩。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别离》夺得包括2011年金熊奖在内的三项大奖,很难说与帕纳西被捕事件完全没有关系。《别离》导演曾公开声援帕纳西。

2013年,帕纳西在违法状态下编导的《闭幕》(Closed Curtain),又在柏林电影节上夺得了银熊奖最佳编剧奖。

他是怎么做到的?根据帕纳西的朋友、电影人阿克拉米(Akrami)2012年时的说法,帕纳西案后来处于“判决执行”(execution of the verdict)阶段,他未被监禁却随时可能再次入狱。因此,他还能找到机会偷偷创作。

帕纳西无法出国,由侄女领奖

《出租车》的巧劲

《出租车》的拍摄依然是非法的。虽然伊朗官方似乎没有因为《闭幕》的突围而对帕纳西加强管束(否则我们恐怕看不到《出租车》了),但严峻的挑战依然存在:无法大张旗鼓地进行拍摄,无法对故事进行充分的演绎,无法用场面生动的视觉效果解构故事,怎么办?

导演在种种限制之下,用非常巧妙的解读方式,传达出了自己的声音。

故事的镜头从一台缓缓启动的出租车开始。贾法·帕纳西导演本尊驾驶着这辆出租车,穿梭在德黑兰的大街小巷里,一个又一个的乘客上车再下车,伊朗的人生百态图,就在这狭小的出租车里上演:有自曝身份是盗匪的痞子;有女教师;有想要和导演合作卖非法光碟的小贩;有出了车祸,相信自己即将死去,要把自己遗言录下来,把财产全部留给妻子的男人;有坚信若是不在正午十二点前把金鱼放在圣泉水里,自己就会死的老人;有帕纳西自己的侄女,想要拍一部可以“发布”得出去的电影……

电影镜头的使用也很巧妙,主镜头貌似就固定在车前挡风玻璃的下方,用某种方式隐藏起来,而司机帕纳西会根据需要把这个镜头转来转去。由于这个镜头的视角受到很大限制,导演会巧妙地运用别人手里的拍摄工具,进行视角的转换:比如在录男子遗言的时候,从副驾驶的角度拍摄;又比如用小侄女手里的摄像机。

视角朝向出租车右后侧

也会转向窗外

这些视角选择得非常真实,相信很多人在观影的同时,和笔者有同样的感受:是不是导演真的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驾好相机,开着一辆出租车,拍了一部真人秀一样的纪录片回来,这到底是写好的故事被演了出来,还是真实的故事被捡了出来。

对于真假的疑惑,贯穿了整个观影的过程,让人想要看下去;而这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由于画面的单调而可能产生的枯燥。

因为片子就被设定在出租车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所以场景注定不会有什么波澜起伏;片子中最有力量的元素便是语言,如同话痨一样,喋喋不休。只用语言来讲故事,本身就很难。辞藻语言的力量,总是不如血腥暴力或是感情充沛的画面来得打动人。所以不管是由谁说出的故事,总显得略微干燥。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并不讨巧的讲故事方式,被帕纳西导演调理得颇有味道。

话题先从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开始,到社会问题,到信仰。若是这影片从头到尾只是像万花筒一样以黑色幽默混杂了伊朗的人生百态,那这故事本身会像摄像机架设的角度一样,充满平凡的力量,极简,却震慑人心。

这就是柏林

遗憾的是,爆笑连连的开场过后,每隔一段时间,话题总会被生硬地拽回“电影”。电影中有一幕,是导演的侄女复述她在课堂上,老师教给他们怎样拍电影的条条框框,内容听起来完全就像是伊朗的“广电总局”或政府当局对导演本身设下的条条框框。

诚然,贾法·帕纳西的电影之路走得并不顺当。或许正是因为艺术家自认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我看来,他的作品里,总有点掩藏不住的申诉欲望在探头探脑,仿佛急切地想要告诉全世界,自己受了委屈。这些委屈在某种程度上转化成了艺术创作中的戾气,而这隐隐约约的戾气,让整部作品离伟大,有了一步之遥。

导演是每部作品的神明,决定了每部作品这个小世界的起起落落,同样,帕纳西掌握着这部《出租车》的方向盘,同时也掌握着整个故事的走向。

当别人嘴里吐出戾气时,帕纳西坐在司机的座位上,把着方向盘,在整部电影中都面带慈祥的笑容。虽然对现实的抱怨用这样的方式出自他人之口,多少有些刻意,戾气与慈祥的杂糅多少令人惶惑,可他慈悲得像佛祖一样的笑容依然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或许已经是经历了打压,经历了牢狱,不被祖国所包容的艺术家能够做出的最从容的回答吧。

导演兼主演的帕纳西笑容灿烂、慈祥

我愿意相信,这正是《出租车》打动评委的原因:电影人在向不能亲自到场的导演帕纳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然而,单纯从电影作品的角度来讲,《出租车》虽有些巧劲,但题材的宏大比不过同样参赛的《电子云层下》,摄像的新颖比不过140分钟长镜头的《维多利亚》,剪辑比不过《圣杯骑士》等等,总体衡量确实相对较弱。

可偏偏是这部片子最终赢得了分量最重的金熊奖,不得不让人觉得,评委迎合了柏林电影节一贯的老套路:站在欧洲道德和政治制高点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主人权问题大肆批判。这终究只是又一场柏林电影节和政治的联姻。

责任编辑:陈轩甫
伊朗 柏林 电影 金熊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和匈牙利建立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习近平同匈牙利总统舒尤克举行会谈

超高规格!习近平出席匈总统和总理共同举行的欢迎仪式

德国公开叫板欧盟:反对!我们想和中国竞争

习近平抵达布达佩斯,匈牙利总理夫妇机场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