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马克之冠:美日炒作中国“经济胁迫”,我们要有实际反击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5-19 08:21

托卡马克之冠

托卡马克之冠作者

不首先使用种族歧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托卡马克之冠】

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将于5月19日至21日在日本广岛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不出意料的话,日本大概率又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哭惨卖疼,重复自己是“原爆受害国”、广岛是“原爆发生地”,号召各国反思原子弹给日本造成的伤亡,并且举行纪念仪式,把自己打扮得好像二战受害者一样,再唱几句和平高调,冒充那个最体面的。

除了这类传统艺能外,这次日本还要撺掇着所谓的“国际社会”向中国施压。

据日本共同社5月13日报道,G7国家正协调在首脑声明之外,制定一份关于所谓经济安保的附属文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谴责和限制与所谓“政治对立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政策,从而“应对经济胁迫”。

这所谓的“应对经济胁迫”的对象是谁,不言而喻,毕竟美国财长耶伦在本月11日已公开表示“美国担忧中国对其他国家使用经济胁迫”,并称G7的其它几个发达经济体成员国也有同样的担忧,为此美国正和其它G7国家商议如何对中国的境外投资实施进一步的、更有针对性的限制措施。

路透社5月11日报道截图

比较有意思的是,美国内部虽然在对华敌意上保持相对一致,但在如何把这种敌意转变为具体措施上,分歧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说实话,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实在是过于密切,这种密切关系远远不是叫两声“脱钩”就能摆脱得了的,全球的供应链根本离不开中国,包括那些靠高呼对华敌意赚取政治资本的美国政客,他们自己有几个人在中国没有生意关系?

因此,在讨论如何把对华敌意转变为具体措施时,这些政客们难免陷入“我真有一头牛”的困境,他们都希望打压中国的具体措施在足够强硬的同时,最好不要伤及自身的切身利益,如果能伤及政敌的切身利益那就更好了。

正是在这种合成谬误的环境下,美国内部对于如何针对中国的海外投资实施限制措施,至今都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不断发出意义不明的信号而已。

而这次在G7会议上,日本之所以“主导了由G7表态会毅然采取对抗措施的行为”,说白了就是领导吭气了,底下员工赶紧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哪怕领导自己也没弄明白该怎么办,只是拍脑袋做决策,日本也要揣测上意,曲意逢迎,争当美国肚子里的蛔虫,通过比美国还要积极主动的作为来表忠心、显诚意。

以前笔者曾经说过,日本作为美国的全球帝国体系事实上的海外领土,它对美国联邦政府的服从程度甚至要远远高于美国本土的州对联邦政府的服从程度,从这次事件即可见一斑。

这次美日两国配合的闹剧具有极为强烈的喜剧色彩,它们声称要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但它们应对这种子虚乌有的“经济胁迫”的方法是制造一场真实的经济胁迫,为此拉上了G7,不惜把各种与中美在亚太的对抗实际上并无太多关联的域外国家牵扯进来,并且试图对中国的海外投资和经济活动进行非法限制——这种贼喊捉贼式的把戏倒也符合美国一贯的行事风格。

说实话,这些年来美国的对华经济胁迫也算是五花八门了。其中半导体领域最为典型,从在神经网络应用和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上极其关键的尖端GPU,到微软用于GPT训练的英伟达A100和H100显卡,美国都对华禁运。即使英伟达的芯片库存量在去年第四季度已达到220天才能消化完的庞大储量,美国依然顽固地坚持其禁运政策——要知道对于业内来说,芯片库存量的安全警戒线一般是92天。其它对华经济胁迫措施,那就更是不胜枚举了,从老朋友巴黎统筹委员会到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打压,从对华禁运高技术产品到阻挠中国科技企业去美国开展业务。

尽管这些措施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在行为上非常可笑,但道德抨击意义已然不大,我们应该着眼现实,力求寻找解决方案。

回溯中国与美国打交道的历史,会发现这么一个基本规律:在面对来自美国的压力和胁迫时,委曲求全和妥协退让换来的永远是不依不饶和得寸进尺;但是相对地,如果你表现出一股子混不吝的架势,美国人反而会一定程度地“顾全大局”,愿意坐下来和你好好讲道理。

毛主席那句著名的表述——“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即使在70年后的今天依旧写实。就像美国为什么能以萨达姆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入侵伊拉克?因为萨达姆真没有。美国为什么不以朝鲜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入侵朝鲜?因为朝鲜真的有。

面对美国以“经济胁迫”为借口对中国进行经济胁迫,我们不能陷入萨达姆那般自证清白式的窠臼中;正相反,中国应该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手段强硬反击美国的经济胁迫行为,以打促谈,迫使美国坐下来好好讲理。

对抗的形式也没必要局限于经济领域,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从来就没有局限于经济领域,都是多管齐下打组合拳的。我们完全可以有一点总体战的思维,把对抗形式主动升格,敢于公开博弈,敢于矛盾扩大化,比如在地缘热点上给美国使绊子,在经济上破坏美国从中大获其利的经济秩序,在军事上和美国主动对峙,在国际组织上设置议程给美国制造麻烦,表现出敢于升级局势、敢于公开博弈、敢于扩大化的态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中国现在的国力以及中国和美国之间绵密的双边往来,只要有足够的意图和策略,中国的政策工具箱里是有足够多的工具可用于和美国争锋相对的。

此类斗争必然会招致美国人的反击,反击也必然会给中国造成一定的损失,对此我们不应抱有任何幻想。斗争就会有流血,这是必然的;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伸张正义,那是童话世界,不是现实。

但也请注意一点,如果我们不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抱着委曲求全、妥协退让的绥靖主义姿态去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那么我们失去的终将更多,要远比我们在坚决斗争中损失的一切多的多。

就像英法对纳粹德国,进军莱茵兰可以让,那兼并苏台德要不要让?兼并苏台德可以让,那德奥合并要不要让?奥地利让了,那但泽走廊要不要让?但泽走廊也让了,那低地国家要不要让?低地国家让了,巴黎要不要让?巴黎让了,不列颠要不要让?

不要总是被人逼到墙角无路可退了才想起应该一步也不后退,绥靖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在敌人第一次伸手过来时就及时予以迎头痛击,展开争锋相对的斗争,才是控制事态升级、阻止矛盾激化、用最低限度代价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则秦兵又至矣”,这些道理古人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中国的核心要务还是保经济、促增长,为此需要稳外资,不应该和美国激化矛盾。

这是错的,维护经济环境的稳定不应该是中国单方面的义务,顾全大局应该是双方的事,不能中国人负责搭台、美国人负责拆台。

那些声称外资是“稳”出来的人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外资为什么要来中国投资经营?是为了欣赏你低眉顺眼的样子吗?错,外资之所以要来中国投资经营,是看中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是因为到中国市场投资经营有利可图。简言之,资本是来赚钱的,不是来看戏的。

我们都喜欢说“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什么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资本来说,能赚到钱的营商环境就是良好的营商环境,越是能赚到钱的营商环境就越是良好,要紧紧抓住“资本是来赚钱的”这个主要矛盾。

很多跨国资本之所以对美国殷勤无比,不是因为美国人对外资的态度有多么和蔼友好——美国消费者强烈的维权意识和挑剔的消费习惯是出了名的——而是因为美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今年4月的活动上表示,“中国是宝马最大的单一市场,宝马参与并支持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致力于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征程的同路人”、“宝马对中国的信心从未动摇过”、“慕尼黑是我们出生的地方,但中国是宝马的家。”

相关新闻报道

话说到这个份上,显然不是因为有人去“稳外资”,而是因为宝马在中国能赚到钱,能赚到很多钱,就这么简单。

要吸引外资到中国投资经营,当务之急是降低中国消费者的负债压力、释放中国消费者被沉重的债务压力严重挤压的消费能力。只要中国消费者能少还一点贷款,拥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那么外资根本用不着去“稳”,它们自己就能削尖脑袋往中国钻。

甚至美国和日本的跨国资本也不例外,中国和日本政冷经热也不是一年两年了,重点在于消费,消费,还是消费。

简而言之,“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翟东升教授说过一句相当精辟的话:市场是一种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以争锋相对的斗争去应对经济胁迫,才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真正能够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真正能够保卫世界经济活动、真正能够顾全大局的做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