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辛亥正统在台湾?还有谁记得孙先生遗愿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0-13 08:26

王睿

王睿作者

台湾时事观察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睿】

大陆官方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认为辛亥革命是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一座历史丰碑,他推崇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其实中共对孙中山的推崇,自十一节庆展示巨幅的孙中山遗像就看得出来。这跟近年孙中山在台湾逐渐成为“濒危动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台湾家长面临学生对孙中山的无知,不只是作家吴淡如独有的心声。

台湾陆委会声称台湾传承了辛亥革命的正统,大陆方面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忠实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这可以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志业,以及两岸社会对传承这份志业的表现来分辨原委。

2021年10月1日,北京,国庆节当天,孙中山巨幅画像亮相天安门广场。图片来源:东方网

光复台湾是孙中山革命的明确目标

孙中山对台湾的明确态度是光复台湾。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伊始,正是孙中山付诸革命行动之时。杨心如、陈少白等人衔命赴台湾组织兴中会台湾分会,这是近代台湾人正式投入“兴中”志业的开端。

当今台湾人受到反共教育和宣传的影响,多对“统战”存在反射式偏见。其实孙中山为恢复中华的共同目的,而联合国内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便是典型的统一战线。1910年同盟会福建会员王兆培赴台发展台南人翁俊明等进步青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进一步将台湾的抗日反殖斗争纳入中国革命的组成,则是统战工作的扩大。至于孙中山后来的联俄容共、北伐统一,更不在话下。

1911年辛亥革命事起后,曾在1895年倡议自主抗日的台湾诗人丘逢甲谒明孝陵说“中华民族此重兴”,但其时台湾仍在日本帝国主义者手中。

次年,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对中外记者明确表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1]此后至1915年之间,台湾苗栗、台中、南投、嘉义、台南等地的同盟会员和民众陆续起义抗日,著名的有罗福星、刘干、黄朝、罗阿头、余清芳等人。

1912至1915年台湾武装抗日的实质是辛亥革命的延续,是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救亡图存历史的一部份。只不过,正如习近平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所言,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罗福星等人以中华民国五色旗光复台湾的壮志未酬而牺牲。

其实在辛亥革命前后,维新派的梁启超和革命派的戴季陶都曾对台湾士绅表示,中国大陆数十年内都无力救台,反而要台人周旋在日本政要间以谋自保。

于是在武装抗日失败后,自1920年代起,向来支持孙中山革命的蒋渭水等人组织台湾文化协会,敬重梁启超的林献堂则推动台湾议会。另一方面,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台湾共产党、台湾农民组合、台湾民众党也相继成立。但这些斗争日殖当局的组织和活动,都和1930年的雾社起义一样遭到镇压、逮捕或解散。

台湾问题就是中国的问题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两句话不是节庆应景的讲词,而是本于历史进程的演绎。

1926年鲁迅在北京面对台湾新文学旗手张我军感叹“中国人似乎都忘记台湾了,谁也不大提起”时,内心“就像受了创痛似的”,有点苦楚地回应:“不。那倒不至于的。只因为本国太破烂,内忧外患,非常之多,自顾不暇了,所以只能将台湾这些事情暂且放下。”

参与过辛亥革命的鲁迅,将这段遭遇写在次年台湾青年张秀哲翻译出版的《国际劳动问题》,成为台湾问题就是中国问题的历史脚注。正因为如此,当日本帝国主义扫荡台湾各类抗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更多的台湾进步青年逐渐认识到,唯有祖国大陆革命事业的胜利,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台湾。

当然,早期台湾进步青年如翁俊明、蒋渭水、杜聪明等人,计划赴北京毒杀袁世凯以保卫辛亥革命成果,已经是那种认识的表现。遑论台南青年许赞元投身1911年广州黄花岗之役,更是殖民地台湾参与振兴中华的历史典型。至于台中人林祖密自日占台湾伊始即赴大陆追随孙中山革命,其子林正亨由参加国军抗日而加入中共对台地下工作,则是以两代人的生命诠释了寻找中国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的曲折艰辛。

林祖密(左)与林正亨父子

1935年宣扬抗日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这首国共合作的歌曲曾激昂一代台湾青年潜返大陆参加抗战的斗志,如《幌马车之歌》里的历史主角萧道应等人。十年后,中国抗战胜利光复台湾,《义勇军进行曲》更在岛上广为人知,而且是几场反帝反美运动的主旋律,直到国民党政府撤台、《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而遭禁止。

这段历史虽被噤哑,但它证明过台湾问题就是中国问题的辛亥革命主旋律。

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太三承认中华民国始于辛亥革命,他说辛亥革命的主要精神是建设自由民主的国家社会,所以台湾的发展“充分说明台湾传承了辛亥革命的正统”。

事实是,先有中国人,才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因此,辛亥革命的主要精神,首先是解放中国的“次殖民地”困境、解放中国人的被奴役地位,也就是振兴中华,也就是孙中山“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愿。当今台湾是否传承了这样的“正统”?是否传承了前述进步台湾人的故事?

台湾岛上的历史失忆与“濒危动物”

二十年前的陆委会主委蔡英文还公开表示自己是中国人,如今岛上的中国人却和孙中山一样是“濒危动物”。在一个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地方庆祝中国人的辛亥双十,是不是有些哭笑不得的违和感?

那些在白色双十仪式上领唱中华民国国歌的人,已不知道歌词是孙中山为统一中国而写给黄埔军校生的训词。如今白色双十既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也不准别人参加中国人庆祝辛亥革命,却要争取中国人创造的辛亥双十成为自己的“正统”,是不是有些价值错乱的过家家?

“两岸互不隶属”是近代帝国主义者宰割中国的语言,不是值得显摆的宣示,不是辛亥革命的目标,也不是上述台湾前辈的抱负。在台海两岸分断的同时,也是帝国主义世纪的冷战年代。从这个历史脉络来看,九二共识可视为突破冷战禁锢,传承辛亥精神的成果。反之,拒绝传承振兴中华的辛亥精神,无异声明中华民国已然自尽。

说到否定中华民国,今年也是保钓运动与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五十周年。半世纪来,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早无争议;但2758号决议最大的历史意义,却有待于保钓与统一来体现。这既是当年台港留学生点燃钓运的初衷,也是毛泽东、周恩来评价钓运为“海外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十年前,当台北仍在联合国代表中国的时候,台湾青年学者王晓波首发《保卫钓鱼台》的篇章。接着,台港留美学生要求中华民国政府保卫被美日私相授受的钓鱼岛,他们喊出“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的口号,这是传承五四爱国运动乃至辛亥革命振兴中华的精神。

但当时台北需要美日同盟的翼护,并未伸张中国主权,留学生们便在“安娜堡国是大会”上通过支持北京代表中国的决议。一个多月后,在多数成员国的支持下,联合国恢复北京的中国代表权,当时正是1971年的台湾光复节。五十年后,“钓鱼岛是中国无可争辩的领土”、“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一部分”两句话,依然是铿锵的书面文字或台面讲词,也是许多人的信仰和奋斗目标。

然而,那至今仍是未竟的历史作业。老保钓们的认知逻辑是:两岸统一→中国强大→保钓成功。正如刘虚心所言:“有朝一日,中国和平统一时,即是收复钓鱼台之日。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2]

保钓运动是辛亥革命精神的延续

换句话说,钓鱼岛仍是争端之岛,而两岸也尚未统一;保钓的现实意义,仍是面对帝国主义的历史遗留。其实日本帝国主义占据台湾时,就将钓鱼岛视为台湾的附属岛屿。但二战后理应限缩领土于四岛的日本,却能依靠另一个帝国主义而继续占有琉球群岛,并将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的范围。

这种无条理的现状,说明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在帝国主义者的手中,就意味台湾仍在帝国主义者的势力范围。

所以,从历史意义来看,保钓与台海统一是中国人反帝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辛亥精神的延续,由此可以理解毛泽东与周恩来为什么评价保钓是“海外的五四运动”。但是,历史上参与五四运动的大陆学生,原就有不同来路,后来各自鸣放、各奔前程。而1970年代参与保钓运动的台港学生,也是如此。

老保钓们都认同,当年参与保钓的初心,无不是基于爱国。然而一旦付诸实践,便有落地路线和方法的差别,海外钓运的分裂乃至沉寂,就是这种情况。通观《春雷回想: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口述文集》可知,当年参与保钓的台湾留学生日后分在三处落地:美国、大陆、台湾,这种空间分布恰恰象征保钓与台海统一涉及两岸三方的历史。

然而,返台老保钓公开从事统运的人却很少,少于当年号称“革新保台”的倾向国民党的留学生,这或许是岛内相关法规与政治气候的限制使然。返台老保钓多从事基层民众与社会教育的活动或组织,那可能是比选举政治更为草根的启蒙工作。但是,台湾义务教育的课纲掌握在他们对立面的当权派手里,这使得他们的活动和理念日趋边缘化,从而处在后继无人的困境。

与当今台湾青年不同,老保钓在台湾接受义务教育时,怀抱了浓厚的中国民族意识,历史学者龚忠武由此肯定蒋介石在台湾实施的民族精神教育。[3]张金銮甚至认为,在1970年代以前,台湾岛内基本上是统派力量占上风,联大2758号决议通过后,统派更是气势如虹。

然而在1979年中美建交时,刚结束文革的大陆忙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遂暂时搁置台湾问题。台湾问题被搁置,自然就不可能处理好钓鱼岛问题。另一方面,在198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的本土化和民主化变革,岛上的统派力量则逐渐萎缩。[4]

2014年,台湾600公斤孙中山铜像被套脖拉倒

联大2758号决议在台湾的政治后遗症

也就是说,1970年代以前的赴美留学生,还能从中国人的民族怀抱去接受台湾所禁言的中国现代史和社会主义,这是多数老保钓转向统运的缘故。可1980年代以后,台湾的赴美留学生不再关心统运,反而走向分离主义者居多。

这时候,落地大陆的台湾留学生已在北京成立“台湾同学会”,旨在促进祖国统一。然而因为蒋经国猝逝和大陆情势变化,八十年代台海和平统一的任务功败垂成。[5]

进入九十年代,台湾本地新兴资产阶级全面掌权,在美国进一步宰制台湾政学媒的条件下,两岸再三发生台海危机。面临和统新败,武统条件也未成熟的同时,台湾进入分离主义教改期。

1970年代以前,美国曾是启蒙台湾留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中国并投入统运的地方;其后在同一个美国,却已无法再唤醒“去中国化”的台湾留学生共襄统运。而且,前者还是在两岸隔绝时期,后者却是两岸开放三通以来。

由此可见,如今台湾拒统或独立意识形成的主要关键,在于中国人身份认同的改造,这是在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至1980年代的近二十年内,未能完成台海统一的后遗症──不承认我的中国代表身份,我就不想当中国人了,换个可能承认我的身份来试试──这是台湾“正名”、“入联”的心病来由。

不过台湾人可以想想,在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之前,大陆民众与官方是否不承认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身份认同,首先要有个身份。台湾老保钓是以中国人身份在美国认识中国现代史和社会主义,这种身份认同使他们超克政治隔阂,而投身统运。但是,2758号决议以后二十年内,两岸政治隔阂未决。此后,台湾人就遭遇中国人身份的剥离和异化。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是台湾岛上集体对中国人身份凌迟的历史,其间再无“中国人”出现台湾校园。

近日,台北市光复小学移除蒋介石铜像的桥段,不是为了转型正义、扬弃反共威权,而是中国人身份改造工程的一部分。不过,对于台湾学生来说,辛亥革命、孙中山、蒋介石,已是遥远陌生的图像;遑论毛泽东与民族复兴,已非自家的故事。

由辛亥双十看两岸关系

如此看来,判然可识两岸传承辛亥精神的是与非。

从双方表态和社会氛围来看习近平的辛亥谈话,他坚持“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态度,是站在了历史的高度上。与此相对,蔡英文则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无论这是否出于美国的授意。

但辛亥双十、创立民国是中国人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人怎么看待日后两岸之间的关系,那是互不隶属?还是改朝换代?是对立?还是继承?辛亥志士已然作古,保钓一代也已老去,即使是一般的看客,也预期纷扰模糊的两岸关系逐渐走向明朗。

虽然成势未必成事,在如平行宇宙的身份认同与政治认同上,在各说各话的心理距离上,成就历史的大事往往需要一桩可遇不可求的小事为契机。可能是选举,可能是误判,可能是走火,可能是说了什么出格的话,……,总之,孙中山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庄政:《国父生平与志业》,台北《中央日报》(缩印合订本),第358—359页。

[2]《春雷回想: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口述文集》,编者: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2020年6月,第346页。

[3]同注2,第49页。

[4]同注2,第465-466页。

[5]同注2,王中平口述,第376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辛亥革命 台湾 孙中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