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台湾青少年开始在《长津湖》里找共鸣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1-24 07:49

王睿

王睿作者

台湾时事观察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睿】

世界格局走向以民族国家为单元之后,教育便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学校则是民族意识的摇篮。每个现代人初识国家符号、认同民族文化,无不经由学校教育而来。因此,民族国家健全才能保证学校教育健全,从而可能培育健全的国民。反之,殖民地教育是人类近现代史上畸形的、不健全的教育。

殖民地教育的遗害

很不幸,台湾光复虽然终结了日本殖民地教育,但最近70多年来,由于国家分裂的缘故,台湾教育前40年在反共威权主导下,走向现代史缺漏、世界观偏向的误区;而后30多年来,更在反共威权加乘西方的选举民主与文明等级论的灌顶,改走向扈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不归路。

像《八国联军乃正义之师》能在书店上市、能在校园的书展上陈列,固然有人以买卖自由为其说项,但根本的原因是台湾丧失民族意识所致。因为,没有民族意识,也就没有共同的道德底线和使命感;而抽离民族国家的、诉诸个体自由的民主人权教育,更拒绝抱负那种道德和使命。

于是,在多数台湾人的价值观中,无法存在不可交易的共同底线。“维持现状”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正说明没有共同愿景和追求的事实。

此前的多数台湾人没有认识到,台海复归统一是中国人反帝反殖的表现方式。于是在欠缺中国价值的岛上出现一种特产:为“台独”而喷的巨人,就是为“台独”而战的侏儒,“维持现状”只是“台独”的政治工具。后者截然不同于1895年以来、长达60年在岛上为反帝反殖而奉献牺牲的人,也比不上1970年以后、10年之间在海内外奔走保钓的台湾人。

话说回来,台湾人人格的改造有其环境因素。1979年以后的10年内,两岸经济的总体差距不大,但统一的历史条件却尚未成熟,国家分裂的问题因而被搁置,甚至因为一些突发事故而被人为利用,以此扩大心理隔阂和对立。

在两岸政治隔阂未决的条件下,由美日新殖民主义一手扶植起来的反共威权新贵登场,主导了最近30多年来台湾的自我殖民地化过程。

理解这种脉络,才能理解台湾前辈学者王晓波等人的课纲微调运动,正如当年岛内的保钓运动,为何只能是民族主义的吉光片羽。试看台湾的中小学生,他们自幼开始被灌输反共仇中意识,惊人地复制日殖教育的历史悲哀。明清史学者徐泓在自媒体上刊文:“念小学的外孙女说老师告诉他们‘中国是永远的敌人’。”

可见新旧殖民地教育的本质,都是教人在精神上与自己的祖国对立起来,而人格已然异化的义务教育从事者,则是执行那种教育律令的尖兵。

明清史学者徐泓(资料图)

民族意识与文化荡然

吴昆财教授奋力抨击台湾新课纲与新教材的不是,但悲哀的是体制内教员多数只想着教学领薪,支持或归顺新课纲新教材意识形态者也大有人在。

无论自觉或不自觉,他们同是政治遗留未决的产物,动员学生“仇中”则成为他们的职分。历史科固然如此,公民科和全民防务科更是变本加厉。国文科则被调整为信息鉴识科,不再具备道统传承和人格培育的功能。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在两岸政治隔阂迟未终结的局面中,整个社会已滑出民族复兴的心理轨道。

没有了严正光明的使命和价值作为精神支撑,则丢失学习历程档案、评审升学资料不公、上课不知所云的技术误谬,也就不足为怪。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许多年轻人的身分和知识认同难免日趋“台独”化,从而将自己逼向边缘甚至绝境。这只要在台湾的自媒体上随意浏览一下,就能看到那种平行宇宙的现实。

从大陆的角度来看,继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话后,时评作家任意发表《对台海问题的十点预测》,文中提出一般台湾人并不关心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强大,可谓切中要害。

任文说,台湾人不把自己纳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与愿景里,认为自己与此无关。他们觉得大陆是危险的、负面的。大陆民众所诉诸理所当然的中华民族统一复兴,对台湾人来说却是陌生的、奇怪的愿景。因而大陆当局抛出的“一国两制”,对台湾人更没有吸引力。这些已知的观点,经由大陆学者写来,还是浮现震动人心的悲哀。

证诸国民党全代会通过朱立伦“反对一国两制”的新政纲,可知任意的看法已不容辩驳。换句话说,不健全的政治格局已通过不健全的教育,改造了台湾人的人格。这种人格特征就是“小器”,没有大局的关怀,没有民族国家的情感,也没有历史正义的道德感。

孔子说“君子不器”,反面印证台湾的政局没有君子之争,只有瓦釜雷鸣。所以,朱立伦等国民党人忘却了国家分裂的历史罪愆,不愿承担2005年台湾统左派前辈陈明忠所指出的国民党的历史责任。

那么,想寄望政党轮替以导正教改,从而恢复台湾学子的正常人格,显然是一种奢望。

换个层面看,今日台湾的水果滞销,其根本不是台湾媒体说的“红绿之间的政治障碍”所致,而是整个台湾从学者到农民、从儿童到大人,已失却民族复兴的道义认知使然。

《易经》有言:“利者,义之和也。”如今只认利益,而不追求将利益与民族大义的统一,必馁。因为,短视近利是人格上的自戕,遭遇鄙视诚属自侮肇祸。

所谓两岸间“市场规律下的供需基本盘”的说法,其实没考虑到闽、粤、琼各省的农产供能,早已满足大陆内需的事实。过去大陆高价进口台湾水果,岂是市场供需规律而已?

2009年,台湾水果在上海展销。(新华网资料图)

然而,每遇大陆惠台措施,器小易盈者必冠以“统战”自慰。问题是,自大陆获利的千亿美元顺差,曷胜于台湾上呈美国军火商的花费?在反共威权统治下的人格如此辨识“统战”的是非,仍以陈旧的冷战思维来认知新世纪和自己的前景。说到底,还是民族意识已遭碾压使然。

虽说今年前10个月,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已扩大到1394亿美元,但面对扭曲的人格,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法解释当前台湾人的身分认同;两岸“市场规律下的供需基本盘”,也无法决定台湾人的民族意识。那是因为两岸政治隔阂的一方,仍扈从新殖民主义强权,而逆反科学与人伦规律使然。

这正如殖民地时期香港的饮用水虽然来自大陆,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建设和发展更离不开大陆,但在清除殖民主义遗毒以前,许多港人不屑于饮水思源的道理。

用科技找回被湮没的历史与民族视野

民族意识负伤乃至消亡的台湾人,遭受一百多年来欧美日殖民主义的科技手段镇压,在精神上的祖国因而遥不可及。但在新世纪,由于中国大陆的努力复兴,特别在以科技手段为支撑的各方面发展上,将可能恢复台湾年轻一代应有的民族意识。

这并不是指台湾“防务部门”负责人向《华尔街日报》承认台湾军事科技不如大陆之类,也不是该部门编列巨额军事投资所能阻止的趋势。新课纲下的学生原就被运作成一种信息生物,他们对信息科技的敏锐和服膺却超乎教师的想象。

不同于被反共威权和反中新殖民主义占领精神高地的人,那些被台湾教改摧毁历史认知脉络的更年轻一代,由于其三观在岛内的教育和舆论环境中找不到新世纪的出路,他们在历史旧页的压抑下,必然通过新进的信息科技寻找精神生机。

那曾是历史已然翻篇的现实禁区和认知误区,将可能成为不再屈服于新殖民主义科技霸权的生活图景。

为数不少的台湾青少年看过《长津湖》,面对不需要翻译字幕的语言符号和全新的情节,他们表示心里相当感动。关于课本上的“韩战”,台湾的教育从来是灌输贬义或他者的概念,许多成年的台湾人甚至只有纹身“杀朱拔毛”的反共记忆。尽管直到今天,《长津湖》仍然无法在台湾院线公开上映,但是通过各类信息平台,旧时代的政治和科技手段已无法围堵那些渴望知识救赎的年轻心灵。

《长津湖》海报

台湾新课纲下的世代固然被消解了历史抱负,但他们同样被消解了政治抱负;他们固然对统一无感,但同样也对“台独”无知,正如他们不懂“台独顽固分子”。而《长津湖》荧幕中的语文、地理和历史视听,就如许多“入岛入户入脑”的大陆节目,却可能让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新直面认同问题。

这说明“2035去台湾”的铺轨工程已然启动,即便改革兵制、延长教召和动员文宣铺天盖地,即便政治性收购大量武器仍然变本加厉,但台湾当局最深层的疑虑将是:

那些曾被他们带出轨道却望见复兴号的小清新,究竟是否会心甘情愿地成为负担他们历史债务的挡车螳螂?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吴立群
长津湖 台湾 青少年 历史 教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