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笛:台湾小党处境艰难,这正是两大党的合谋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4-27 14:54

王晓笛

王晓笛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晓笛】

现在的台湾不仅生产人头党员,还生产“僵尸政党”。

在大陆人的直观印象中,台湾的政坛是国民党和民进党两个大党的休闲俱乐部,但本质上台湾政治仍然是一场政党林立表演秀,热闹程度不亚于外婆家楼下的菜市场。根据台湾“民政局”的统计,截止到4月13日,台湾共有大大小小政党315个,如果从开放党禁算起,台湾几乎每个月就会有一个政党注册。

尽管台湾政党数量众多,但根据上次的选举统计,这些政党中仅有18个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多数政党已经不问世事,隐于山林,其注册的党部地址也早已物是人非,查无所踪,与注册的热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艰难的小党生存环境

客观上讲,现在台湾的政治环境并不利于小党的生存。

自2008年以来,台湾选举制度开始实行“并立制”,这是一种单一选区两票制,简单而言,在一个选区中,选民有两张选票,既要选出区域“立委”,又要选出不分区“立委”,二者相加,即为该政党在“议会”中的总席位。

并立制和多数制一样,是一个在设计上利于大党的制度,极易出现稳定的两党博弈局面。与之相应的是,台湾“立法院”的席位减半,由225席减到113席,实际上抬高了小党进入权力中枢的门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次变革是国民党与民进党这两大党的一次阴谋,他们通过制度上的设计联手挤压了小党生存空间。在2014年的“九合一”选举中,各县市全部907席民意代表,两大党拿走677席,无党籍拿走203席,侥幸选上的小党,席位都没有超过个位数。

政党以选举为目的,但选举是烧钱的买卖。从功利的角度讲,在此种制度安排下,选民更愿意投给有能力赢得选举的大党,各类资源也自然而然向大党集中和倾斜,小党本身就势单力薄,又面临雪上加霜的资源困境。特别是在对手拥有庞大党产的情况下,胜选的概率变得微乎其微。也因此,如“时代力量”、“社会民主党”这样的小党,一直是追打国民党党产的急先锋,社民党的李晏榕甚至是不当党产委员会的兼职委员之一。

其实即便是做陪跑,小党也有可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空间。根据“选罢法”规定,政党票达到1%,政治献金可以抵税;达到2%,政党可以直接提名不分区名单,不必再先提名10位分区“立委”,且免交每人20万元的保证金;达到3.5%,即可从当局领取政党选举的补助款;达到5%,即可有两个“立法院”席位。

难怪红党秘书长姚立明在选举前夕为“绿社盟”催票时感叹,含血、含泪、含恨投票(国民党或民进党),都是在自我浪费选票,请求大家要多为小党考虑。

但现实情况是,小党要达到这些保障门槛依然十分困难。在2016年的“立委”选举中,大部分参选政党得票率都没有超过1%。这说明,资源仍然在向少数政党流动,直接的结果是小党在财源上面临困难。

以2%的政党票门槛为例,若在上届“立委”或“总统”选举中,未达到此标准的政党需要为十名分区“立委”提供保证金,这样平均一个政党就要投入200万元。若再算上不分区的提名,总支出至少400万元。

然而年度财务在200万元以上的政党,可以说少之又少。根据“内政部民政局”统计,截止到2017年4月11日,应进行2015年度财务申报的287个政党中,只有54个做了提交,财务状况糟糕的政党占了大多数。不想解散的政党,要么成为大党的卫星党,要么就半死不活地耗下去,甚至终止一切政党活动,自甘泡沫化,成为所谓的“僵尸政党”,有名无实,只能拿出来吓人。

“矢志不渝”的小党情怀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艰难条件,但并不没有扑灭台湾民众成立政党的热忱,仅去年一年,就有十八个政党新鲜出炉,组党风潮的顽强一如宿舍里前仆后继的小强。

在笔者看来,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结社风气盛行

台湾人一直为自己有发达的公民社会而引以为傲。据称,台湾的社团密度居世界之冠,在不到三万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有将近五万个社会团体。在选举社会中,单一个体很难有效对政策施加影响。于是在结社自由的保驾护航下,有共同关注点的人被组织起来,形成关心各式各样议题的社会团体,在朝或在野参与社会利益分配。久而久之,成立社团成为一种时尚,芝麻大的社会议题都可能诞生一个名字气派的社团,成立政党也自然是这种时尚的一种现实反映。

□组党门槛低

有成立组织的愿望,也得有相关规定做保障。根据台湾“人民团体法”的规定,政党党员门槛30人起跳,在召开不低于15人的党会,提交党纲后,可以成立政党。想想大家在朋友圈求赞换折扣的经历,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只要稍微换点力气,集齐30个人头和15个人排排坐的照片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面子文化

尽管台湾人极力否认自己和“中国”的关系,但是大部分人并不否认自己的文化根源在“中华”,骨子里改变不了文化基因,中国特殊的面子文化自然不可避免。从层级上来讲,政党显然要比社会组织的档次更高一点,“某某政党主席”也比某社会团体的会长听上去和看上去更为风光。也因此,有人称台湾“党派如林立,主席满街跑”。如果恰好你收到一张台湾人的名片,千万不要被上面金光闪闪的头衔所唬住,因为台湾大部分的政党主席,和台湾扩招后的大学生一样掉价。

小党会有春天吗?

可能是太过于坑害小党,和多元社会的美誉不太相称,台湾当局对“选罢法”政党补助款的门槛做了下调,由原来政党票的5%降低到了3.5%,一度被社会看作是“小党的春天”。尽管大党认为这已经做了很大让步,但本质上不过是给小党望梅止渴,正如前文所述,即便是第三势力崛起风潮未散去的2016年“立委”选举中,全台也仅有5个政党达到了这个门槛,两大党的政党支持率加总超过70%,不足1%支持率的小党占绝大多数。

笔者并不否认存在“时代力量”这样的特例,但它恐怕也只是昙花一现。在并立制选举之下,两党政纲会较容易向中间路线靠拢,这的确给极端政治立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小党也乐意为了选票而哗众取宠,填补这个空白。一旦社会上出现什么风吹草动(如“太阳花”运动),传统的建制力量无法解决,小党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振臂高呼,吸引可观的选票。

时代力量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政治光谱上,其取代了“台联党”的位置,但却并没有像“台联党”一样成为民进党的附随组织,其“拳打国民党,脚踹民进党”的我行我素做派,以及极富“民粹主义”的政治理念,成功俘获了那些对现世政治失望的人群。

然而大众的热情终究会有冷却的一刻,当人们发现极端小党的喋喋不休让人生厌时,小党会因为被嫌弃而逐渐失去社会的支持,资源困境将再次出现。“国昌假哭”这样的戏谑成语,一定程度反映了台湾人对时代力量的反感。

台湾网友恶搞黄国昌假哭

选举本就是一场零和游戏,在一个被台湾作家范畴称为“赢者通吃”的政治生态环境中,两大党都不可能让渡出自己的权力,让个新人再来分杯羹。相比国民党,民进党的确对小党更为亲近,但前提是其在野求翻身的时候,当出现了如时代力量这种不知感恩的愣头青时,民进党自然会恢复其霸道的本性。

所以说,尽管国民党和民进党在选举中争斗得你死我活,但是在维护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上立场终归是一致的,想想那雷声大雨点小的规范政党行为的“政党法”,一切便豁然开朗。就这一点而言,笔者相信尽管民进党现在疯狂地用党产问题追打国民党,但在适当时候依然会适可而止,给国民党留下踹息的机会,当然这是本文的后话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台湾 政党政治 政党 民进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