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笛:民调多次领跑,柯文哲有戏?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7-21 07:48

王晓笛

王晓笛作者

上海政法学院讲师,东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晓笛】

近期多家机构的民调中,柯文哲稳居第二,甚至一度跃升第一,“2024大选”俨然成为赖清德与柯文哲之间的双雄博弈,而侯友宜敬陪末座,斟酒倒茶。

2024年,刚好是柯文哲从政整10年。如果他能够在2024年成功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那将是对他这段素人政治成长史的最好总结。

当然,更重要的是,台湾民主化以来,以“蓝绿”为根基的二元政治体制,也会因为他的“当选”而真正被颠覆。

目前看来,上述判断正在变得具象。一介平民,因何崛起为一方霸主?他的兵锋又将如何搅动台湾政局?

庶民的胜利

十年前,台大医师柯文哲正因团队失误移植艾滋病人器官而焦头烂额,从政成为了其摆脱困局的出路。在宣布参选台北市长之前,他为陈水扁、蔡英文做过选举后援,在民进党党校——凯达格兰学校进过修。看上去,柯文哲长期跟政治沾边,然而其离核心圈太远,本质上仍然是个政治素人。所谓的从政,似乎是在为泛娱乐化的台湾政治名利场,添加的一出博人一笑的喜剧。

不过,“太阳花运动”这个政治风口让柯文哲平地起飞。

就文化内涵而言,“太阳花运动”混杂着四个论述主线:“独派”深耕的“反中”;左派的“反自由贸易”;民主改革派的“反黑箱”;青年学生对“世代正义”的追求。溯本追源,这些论述的底层逻辑在于“以小博大”反建制的正当性,透露着“民粹主义”的味道。

谈及民粹主义,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乌合之众”般的场景。需要警惕的是,这样的观感是缺乏人民史观的西方知识权威们,向大众负向建构的结果。民粹主义的情感基础是平民、大众,本义中性,甚至透露着无法忤逆的政治正确。

柯文哲参加“太阳花运动”

柯文哲就是具有民粹风格的政治人物,素人身份成为其最大的政治资本,也成为其能够肆无忌惮荒腔走板的护城河。选民会天然亲近这种接地气的政治人物,而年轻人更是无法抗拒打破常规的洒脱调性。他们会将对沉闷生活的绝望和对未来生活的迷惘,寄托于柯文哲身份而释放,而这塑造了柯文哲的超高人气。

2014年台北选举论述的一个主轴,就是平民VS权贵,平民柯文哲大胜权贵连胜文。人们习惯性的借用“太阳花运动”的论述,宣布着“庶民的胜利”。而躲在角落,暗自神伤的连胜文,也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救赎”:以献祭自己的方式,还了为自己医治枪伤的柯文哲的恩情。

 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期间,连胜文和柯文哲受邀出席公益活动,两人同台短暂握手致意。(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白色新势力

除了按下两岸交往的暂停键,“太阳花运动”还在岛内撕开了一个政治缺口,掀起了一场颠覆蓝绿的政治风尚。

过去十年,黄国昌、林昶佐、林飞帆、陈为廷等吃到“太阳花运动”红利的名将,都想成为那个颠覆现行体制的人。然而,黄国昌因为政治表演用力过猛而被人嫌弃,林昶佐嗑药嗑翻了自己,陈为廷的咸猪手撸掉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林飞帆早已被民进党纳入麾下,急不可耐地成为了体制的一部分,上演了一处成年人的悲剧——成为了那个让自己讨厌的人。

只有柯文哲笑到了最后。

台湾选举制度其实并不适第三势力生存。匪酋选举遵循“相对多数决”规则,无论候选人是否得票过半,得票最多者胜出。这种选举形式有利于两党制的形成,因为选民会选择他们认为有可能赢得选举的主要政党的候选人,以避免他们的一票“被浪费”在无法胜选的候选人身上。

与匪酋选举不同,民意机构选举采取了一种混合方法。分区“立委”以“相对多数决”产生,每个选区的得票多者胜出。不分区“立委”根据政党得票率分配席次,准入门槛为5%。这种选举方式为第三势力打开了一个缺口,能够使一些在分区无法胜出的小党,通过“不分区”的“政党比例代表制”而获得一定席位,理论上有利于多党制的形成。

然而现实是,台湾政治格局仍然表现为国民党与民进党主导的政治二元体系,究其原因在于台湾社会中的累积性社会分歧。国家认同议题使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呈现了一种结构性的对抗关系,固化了社会的投票思维与习惯,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了两党制。

选举制度和社会分歧,决定了台湾社会的蓝绿二元政治格局。在选举制度没有较大改变的情况下,在柯文哲和民众党能够在蓝绿夹缝中成长,只能说明台湾社会分歧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柯文哲不失时机地将自己“漂白”,以白色为名,成为了所谓的第三势力。十年中,不仅持续对蓝绿各打五十大板,还“兼收并蓄”了双方的理念,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新中间路线”,俘获了中间选民的欢心。

没有权贵身份加持,柯文哲这种接地气的政治人物更受青睐。图为网友制作的柯文哲表情包

柯文哲胜选是天方夜谭?

某种程度上,柯文哲是民进党留不住的“关羽”。今天的观察者们在回顾2014年的台北选举时,会将民进党的礼让视作柯文哲当选的重要原因,以此推论柯文哲是民进党的忠诚外围——至少当时如此。那时民进党对柯文哲有所期待,苏贞昌甚至想将其收入麾下,奈何柯文哲有自己的“刘玄德”——他自己。

无论是否有预见,当年身边的小老弟,已经成长为与民进党分庭抗礼的一方霸主。“2024选举”也将很大程度上围绕绿白之间展开。

理性来讲,柯文哲要赢几乎办不到的。和死不退休的宋楚瑜情况类似,作为一人党的党魁,柯文哲宣布参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要“养家”——民众党上下都要指望他的名号吃饭。柯文哲的最初目标,可能是“母鸡带小鸡”,通过贩卖他的名望,带动“立委”的选情。能组成个党团自然最好,最不济也能得到政党补助款。

然而,思变的民心推高了柯文哲的行情。39岁以下的支持度,柯文哲第一,49岁下的支持度,柯文哲也维持领先,这代表“上有老、下有小”的“扛世代”,对蓝绿已经觉得厌烦。特别是40多岁的选民,在过去20年,也许蓝绿通通投过,但眼前房屋买不起,爸妈要顾,孩子要养,蓝绿已经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所以他们想试试看,投给柯文哲结果会怎样?

于是,柯文哲宣誓要参选到底。

作为台湾政坛中的后来者,组织战是柯文哲以及民众党的“阿克琉斯之踵”。第一次台北选举柯文哲虽然依靠网军赢得胜利,但第二次选举险胜丁守中则暴露单纯依靠网络动员的问题。柯文哲民调虽然高企,但民调变现率存疑,主要原因在于中间选民,特别是年轻人的“薛定谔式的投票行为”。有研究机构最近找了七十多位支持柯文哲的年轻人,他们显然都表态要挺柯,但被问及投票日一定会去投票者,只剩一半的人数。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民众党基层体系瘸腿,但架不住精明的国民党籍“立委”候选人们“带枪投靠”。新主子侯友宜没有柯文哲那样民粹风格强烈的政治风格,较难获得选民的青睐。如果侯友宜长期民调低迷,在“弃保效应”下,蓝营一部分选民自然而然会转向柯文哲。分区“立委”候选人本来就对侯友宜能给分多少资源存疑,闹到最后还要被拉着陪葬。为了个人的前途,良禽择木而栖是他们最理性的选择。当前,台北市的一些国民党籍的“立委”参选人,为了怕侯友宜的衰弱影响到自己的选票,已经开始接触柯文哲,而这些原本是国民党的候选人,也将会成为民众党在基层的樁脚。

这么看来,柯文哲胜选2024年恐怕并非天方夜谭。只要柯文哲能够解决他的组织动员问题,并能有效地将民调转化为实际的投票支持,那么他在2024年,实现小胜赖清德的概率将会增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军持续轰炸,“为攻打拉法”要求更多平民撤离

新战线还是佯攻?俄军南北两线同时行动

来华试乘后,“凭啥中国人要永远买西方车?”

“照你说的,我们是输给中国了吧?”,她被问住了

联大通过涉巴勒斯坦“入联”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