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斌:如何理解“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6-16 08:04

王学斌

王学斌作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学斌】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并深刻解释了中华民族的五个特性和“两个结合”,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哪些内涵?我们党近年的理论创新,对于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有哪些作用?如何理解“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解读一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命题的首次提出,是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他特意强调:“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之后,党中央对这一命题高度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

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慎重的酝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终于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规划,即“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申言之,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至少要从三个层次来着眼。首先,这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重要部署。在文化领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任也重,其道也远。作为一国之脉、民族之魂,文化的创新与繁荣必不可少。因此,建设真正高度发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够为伟大复兴以文固本,以文铸魂。

其次,这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文明底蕴的重要举措。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没有增强文化自信,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只有将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紧紧地与中国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彼此在同一历史创造中相互成就,臻于完善。

再次,这是继文化强国建设如期完成后的更高目标。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并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提出了2020年要实现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等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锚定目标不更改,锁定任务不松懈,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为增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如期顺利完成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性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展现了国家战略的延续性。

未来已来,12年后,待文化强国基本完成后,为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更高的目标,势必要在文化层面预先设置更为高远的战略,故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命题,可谓立足长远,谋划深邃。

2022年,“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幕。图为观众参观春秋晚期文物“王子午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很多创新型理念,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题中应有之义,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对外国际传播、文明交流互鉴及全球公共产品供应上的重要理念与成就。

这些理念的突出特点,即在于中国都是在面临当今全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变局时,秉持胸怀天下的格局,为了解决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为了战胜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的挑战威胁,与各国一道走出历史的十字路口。

具体而言,全球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要任务,因此中国提倡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行动导向等六项主张,无疑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揽子可行方案。

众所周知,发展中必然要解决诸多既有痼疾,还会催生出很多新的难题,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继续发展来解决,同时也需要安全来守卫秩序,保驾护航。因此中国提倡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等全方位的建议,为构建全球安全共同体绘制了精良的底本。

时至今日,各国间文明层面上对话愈来愈频繁,愈来愈趋于常态,亦愈来愈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因此我们提倡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四方面主张,可谓时势所趋,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方案。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动力,文明是发展与安全的土壤,同时发展与安全又是文明演进与前行的途径。故三大倡议彼此各蕴其意,且不可分离,共同筑牢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根坚实的柱石。

如上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无疑在于提示各国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慎重考量道路、文明与命运的关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可以说是从中国的角度,站在全人类立场,为世界文明的永续前行贡献中国的力量与智慧。

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两个结合和“又一次思想解放”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还提到了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将第二个结合称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后的初步结合,到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指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再到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初步结合”、“深相结合”至“有机结合”,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领悟愈来愈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越来越准,“第二个结合”愈益彰显出理论的光芒与文化的底蕴,二者必将走向更为深刻的融合之境。

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所强调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我们可以确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奉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实现了三次升华。

我们应当从较为广泛和长远的视野来理解“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时,在实现强国复兴的愿景中,要时刻以强烈的理论文化自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反思以往那些习以为常但已落后于时代和实践要求的观念、做法、路径,不被成见所局限束缚,不因陈规而裹足不前,以敏锐的理论意识、勇毅的开拓精神打开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以中国为中心,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第二个结合”中实现党的理论、制度等各领域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到升华的过程。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现实问题,以及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推动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对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第二个结合”念兹在兹,高度重视。理论创新方面,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同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时,把“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正式写进决议中。

“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理论创造形成的深刻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深入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2022年5月27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二十大报告中,党中央更以大篇幅详论“第二个结合”的丰富涵义,着重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接续而上,本次座谈会讲话更将“第二结合”重大理论的内在逻辑与战略意义和盘托出、充分表达:“彼此契合”是前提,“互相成就”是路径,“道路根基”是基础,“创新空间”是关键,“文化主体性”是根本。五部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最新的原创性理论。

实践创新方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立足五千多年绵长深厚的文明资源,提出了诸如共产党人的“心学”、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等重要命题,融古于新,丰富与深化了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同时,习总书记还不断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等等传统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思想引入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成效显著,内化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可贵的智慧资源。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