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教材改革不存在方向性问题,但总有人别有用心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01 07:42

王旭明

王旭明作者

语文出版社社长、前教育部发言人

【采访/观察者网 小婷】

打开今年一年级新生的语文课本,第一课学习的不再是“a、o、e”,而是“天地人、你我他”这些简单而又熟悉的汉字,这正是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义务教育统编版教材的亮点之一。

除此之外,《三字经》、《百家姓》这些传统蒙学读物也将现身语文课堂,同时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

同时推行的还有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统编教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段的课程名称中,旨在引导学生做遵法守法公民。历史教材中,画出了每个朝代疆域图,培养学生国家主权意识。

这次义务教育统编教材工程从2012年开始启动,预计到2019年结束。为什么实行统编版教材?这些改动有何意义?古诗文的增加和当下的国学热又是什么关系?在推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观察者网专访语文出版社社长、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详谈教材改革之争。

观察者网:义务教育统编版教材9月1日就要正式投入使用了。这次统编教材实行前两个月,7月3日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副总理刘延东担任委员会主任。国家为何如此重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王旭明:这次统编教材工程从2012年启动,至今已历时五年。到2019年,全国所有学校实行三科统编教材,应该说是我国教材史上又一次重大和重要的变革,具有标志性意义。

可以说这次统编教材动用了国内所能用到的最强大的编写力量。据我了解,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说明国家对各级各类学生使用教材非常重视,应该说到了最重视的程度。

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刘延东出席国家教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观察者网:在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课程设置上,先识字再学拼音,而且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内容,您怎么看这次语文教材做出的这些变动?

王旭明:我现在还没有看到全部教材,也只是看到一年级和七年级的教材,看过之后我觉得,与其说这套教材有什么创新,我倒更愿意说这套教材是语文教育常识的回归。

比如先识字再学拼音的设置。尽管近几十年才出现“语文教育”这个词,有汉语拼音也不过是几十年的事情,但是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说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前贤、历代人的识字,都不是先学拼音再学识字,当然一开始也没有拼音,后来才开始先学拼音再识字,这也不能说不对,但是我个人更主张先学识字再学拼音,在识字的过程中学拼音,我特别不提倡专门拿出一段时间来学拼音。

先识字后学拼音,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

除此之外,这次增加了古代诗文的比重,也是一个常识,不用讲更多的道理。再比如说语文知识明显增多,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本在编排上强调主题,我认为那是违反语文教育规律的。而通过强调语文知识、强调体裁,这是一个基本的语文教育常识。

所以综合上面几个例子,我更愿意说这次语文教材是常识的胜利、常识的回归,更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

观察者网:语文教材历来都会引发很大争议,比如之前的文言文之争、古诗之争、鲁迅之争、中西之争。您怎么看大家对语文教材的这些争议?

王旭明:我们国家对教材有一套严格的审查政策,从1949年到现在,我们的教材尽管存在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是不存在方向性的问题,不存在资本主义的问题,也不存在所谓西化的问题,更不存在反党反爱国的问题。

这些所谓的争议,实际上是一些别有用心的、非专业人士站在各自不同角度对语文教材无端的指责,借故用文言文、古诗、鲁迅这些话题作掩盖,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这样说不是说语文教材不需要改进,但绝不是方向性问题,不是路线问题,也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说到改进和加强,其中一个最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偏重于五四以来的白话文教育,而淡化和弱化古文比重,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因为从语文教育的产生来看,白话文才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们的文言文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而且在不断地完善。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种中国人传统因子的代代相承,不是说搞一次运动说没就没了,也绝不是说废就废的。

事实证明文言文始终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中,尽管我们这些年不提倡,但它还是代代相传,即使是白话文,在很多方面都是继承了文言文的内容,所以我觉得这次加大古诗文的比重,应该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中国诗词大会上,年仅7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李尚荣表现令人称赞

观察者网: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上册里有《姓氏歌》《人之初》等课文,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读物中的内容。这些内容和当下的国学热比较契合,但对这个现象也有一些争议。您认为我们在向下一代传递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王旭明:我觉得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和学生掰开揉碎了讲内容、讲词意,特别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来教学。所谓蒙学就是启蒙,对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让他背诵知道大概意思即可,千万不要提高难度。

我非常不赞同现在有些小学老师的讲法,把一些字的来历,比如“人民”的“人”,它的象形字是怎么样的,形声字是怎么样的,实际上是给学生加重了难度。对于小学低段学生,主要是提高识字的兴趣,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一定强调日积月累、渐进的过程,所以这个阶段的“不求甚解”是非常正确的。现在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语文实践太少,完全被老师琐碎的、个性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分析占据了,我特别痛恨语文老师所谓的对课文的分析,我觉得这些分析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我搞过一个调查,学生为什么不爱学语文,主要原因就是老师分析的太多、太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一直呼吁请语文老师减少您的话,把语文课堂一半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朗诵来理解,来体会文字的韵律,文字的美,来理解课文本身。

二年级小学生朗诵《刘胡兰》失声痛哭

观察者网:使用统编版教材,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各地方差异,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孩子的教育水准和条件有很大不同。那么在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模式化和教条化呢?

王旭明:我们强调这套教材的重要性,绝不等于说它就是尽善尽美,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这次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就非常清醒,多次在会议上都提到了,我们编好教材只是第一步,教材好不好不是编写者说了算,是使用者说了算,关键还是看使用者。

对于使用者来说,一定要在理解教材的基本情况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重点。我参加过这次统编教材的几次培训,一个非常严重的倾向就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把本来很明白的教材讲得很复杂,增加了很多砝码,这是对老师的不负责任。一定要强调老师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去解读教材,让学生得到语文知识的训练,而不去照搬某一种模式和方法。

使用好三科教材需要焕发广大教师,尤其是一线从教者内心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敬业精神,需要焕发他们的聪明智慧和才干。建议教材编写者轻易不要到处做报告和辅导,以及以裁判的方式指点江山,凌驾于教师之上。

观察者网:要使用好这套统编教材,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旭明:一个是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问题。现在有些地方的课堂上,学生人手一个iPad,还有其他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三科统编教材都属文科类,都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具有强大的“攻心”作用,在使用三科教材时,尤其应强调以PPT和其它多媒体手段为辅,以教师的语言传授和逻辑演绎为主,不能简单地把某位先进老师的课件照搬到课堂上,简单放映和机械使用。必须强调,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

多媒体手段进入课堂,有时候未免喧宾夺主

此外,一定要按照教学规律使用好三科统编教材。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与非统编教材的使用,尽管编写方式、手段和内容不同,但教书育人的规律是一致的,多读书、启发式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适用于所有教材的使用,这方面我们不能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去进行教学。如果那样,即使我们用了三科统编教材,教学效果也会很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教育 教育改革 通识教育 义务教育 人文教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首次超过燃油车!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破50%

马斯克公开反对禁止TikTok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