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青松:以能源促安全的欧亚地缘模式,能否经得起美国“离岸拆解”?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5-25 07:53

万青松

万青松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边中心科研主管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万青松】

5月19日先后发生的两则新闻成为舆论的关注点。一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中俄核能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7号、8号机组和徐大堡核电站3号、4号机组开工仪式。

二是,当天晚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会晤。布林肯发表声明称,拜登政府放弃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运营公司Nord Stream 2 AG及其首席执行官的制裁,并称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虽然两件事发生在欧亚大陆的“一东一西”,但舆论依然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从国际关系角度而言,这两件看似偶然的事件,也隐藏着某种“理所必然”。

截图来自央视

以能源促安全的欧亚新型地缘MODEL

一目了然的是,这两则新闻主题都涉及大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与竞争。其中,俄罗斯是主要的能源供给方,中、德均为主要的能源需求方。虽然两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度不同,且中德在获取俄罗斯的天然气方面还存在一定竞争,但俄罗斯与中国、德国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长远来看,中俄德在欧亚大陆的能源合作具有巨大的拓展空间,比如,中德俄三方凭借各自的市场需求、技术设备、巨量储备等优势加深合作,在碳达峰、碳减排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实现互补,完全可以进一步提升欧亚大陆的能源合作质量与水平。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客观进程。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意义早已经超出商业范畴,甚至攸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国际关系研究和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诸如能源政治、能源外交、能源安全等术语,就是这方面的真实写照。从具体实践来看,德国和俄罗斯是较早践行“以能源促安全”的大国,两国构建务实的能源相互依赖,其目标不仅仅是互利,更主要的是以此巩固安全与减低遭受威胁的程度。

普京和默克尔 资料图来自视频截图

对德国而言,冷战期间顶住美国施压,开启与苏联的能源合作,主要目标显然是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当时苏联被视为欧洲最大的外部威胁;而冷战结束后,既然苏联这个最大的外部威胁不存在了,德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当然仍旧得以保持,并且两国还寻找新的更大的合作项目,尤其是依靠德国的投资与技术来拓展双方的能源合作。即使欧盟出台新的能源安全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试图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乌克兰危机后欧盟对俄实施多轮制裁,德国的对俄能源合作都“坚定不移”。

对俄罗斯而言,能够继续维持与德国的能源合作,对于维护本国欧洲区域所在的战略安全至关重要。在2003年的俄欧圣彼得堡峰会上,俄罗斯提议建立俄欧四个统一空间计划,其中之一的“统一经济空间”就包括能源合作。这一计划的延续是普京于2010年在德国提出的与欧盟构建“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共同经济空间,在该空间内建立欧洲能源的供应、消费和运输三方的平等与平衡关系。甚至,2016年普京还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可以视为这一构想的新延续。而俄德之间的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则被视为落实这些倡议的基石。

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巩固德国的安全,也被视为冷战后俄罗斯融入“大欧洲”国家定位的深层次战略考量的体现,其实质依然是更好地维护美西方“霸权”下的欧洲国家安全。这才是俄德两国迄今为止持续顶住来自美国的各种压力,并寻求解决之路的根本原因。

“北溪-2”项目示意图 图自BBC

以能源促安全,也鲜明地体现在冷战后中俄的战略合作之中。习近平主席在这次核电站开工仪式上明确强调,能源合作一直是两国务实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对于中俄能源合作的这一表述和定位也是“以能源促安全”这一逻辑的最好例证。

中俄能源合作不仅是通过战略资源的交换,使两国安全关系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保障,还通过连接两国的大量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升双方战略合作的稳固性与持久生命力。

稍微回顾一下21世纪以来的中俄关系,国际金融危机、乌克兰危机后,中俄之间的“能源换金融”“基础设施换资源”等新的合作形态,都成为国际合作一时之亮点。因此,这次中俄“核能换低碳转型”受到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也不足为奇,而且相信这样的举动还会在中俄之间继续上演。

综上所述,“以能源促安全的欧亚地缘MODEL”,是一种新型的大国之间打交道、且保持相互克制的共处模式。诚如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所言,欧亚大陆型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所依托的大陆空间连续性,既对于欧亚大陆内部各方之间的交往增加便利之处,也使欧亚大陆各方之间充满着复杂多样的互相影响、互相关联,身不由己地难脱干系。

相互克制的共处模式对于欧亚大陆的中德俄三个大国再适用不过。以欧洲为例,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洲修建的跨国能源管道并未避免俄罗斯与欧洲之间发生重大争议,但这些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对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纷争起着巨大的牵制作用,这在格鲁吉亚、乌克兰两场地区危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若没有这样的基础设施屏障,相信欧俄之间的冲突烈度会更高。同样的实践逻辑也在中俄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地时间5月19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会晤。

离岸“拆解手”美国需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另一方面,俄美欧(德)围绕“北溪-2”的博弈、中俄强化能源合作,其背后所体现的是以中俄德为代表的欧亚大陆型地缘政治与美国所代表的海洋型地缘政治之间的新一轮较量。

长期以来,美国作为海陆型世界强国,其海外力量可以不必大规模直接介入欧亚大陆内部利益分配,只需在大陆各个板块的复杂互动过程中,加上一个砝码,就能轻易改变态势,从而使美国获利。

俄德(欧洲)之间构建相互依赖的能源关系,显然不符合美国利益的最大化,既减少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力,也削弱欧洲对美国的依赖、拉开双方距离。尤其是跨大西洋关系的分歧和矛盾在特朗普时期遭“大尺度”暴露,俄欧的这一动作更加凸显出不符合美国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而能源问题历来就是一个事关安全与战略的重大问题,所以美国一直反对俄罗斯与欧盟达成任何可能的协议,并因此不择手段地阻扰和干涉“北溪-2”项目,作为美国在欧亚大陆西边的“砝码”。不管是共和党,还是当下民主党执政,核心目标都不会有大变化,只是策略上的差别而已。

拜登政府在“北溪-2”项目的政策变化有双重目的,一是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二是在美国利益最大化前提下,寻求各方利益交换的空间。

从历史教训看,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也曾不择手段地阻扰苏联与西欧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但最终美国输掉了这场斗争。苏联与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成功构建起联通双方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这可能也是美国不得不考虑的历史背景。

从当前现实来看,拜登宣布“放弃”对“北溪-2”项目公司的制裁:一方面体现其本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反特朗普”政治风格和现实政治的考量,如避免北溪管道继续成为西方内部分歧、矛盾、冲突的催化剂,导致对俄关系出现不协调;另一方面,是为美欧俄三方在气候变化和能源合作上的可能互动进行铺垫。

拜登政府和欧盟国家都注重环境气候问题,各方在能源政策方面存在不少交集,如拜登曾威胁禁止在美国联邦土地开采油气,停止对化石燃料和采矿补贴等,欧盟也承诺放弃化石能源和核电。而俄罗斯凭借能源资源储量、地理位置优势和环境治理经验,能为俄美欧在气候问题上的互动带来机遇。不过“机遇窗口”总是短暂的,能否及时开启并维持,主要取决于俄美欧领导人能否找到妥协的办法。

当地时间4月22日,美国总统拜登在领导人气候峰会致辞。

当前能源博弈能否催生大国互动新轮廓

围绕“北溪-2”项目的持续争斗,实际上也体现出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双重矛盾形态:一方面,大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博弈异常激烈,尤其是将这种外部斗争视为应对国内复杂问题的工具;另一方面,部分大国也倾向于联合起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除了俄美欧可能在气候、能源领域的互动,还有三方与联合国共同倡议的中东问题四方会谈等等。

但这种联合行动更多是灵活的、暂时的,一旦问题解决就恐怕失去合作动力。这意味着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会不停变化,尤其是在完全不一样的当今国内外现实背景之下,且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占据绝对主导优势,这一互动变化将更为频繁与捉摸不定。

就笔者自身的研究兴趣而言,尤为关注在此过程中以中美俄、美欧俄、中美欧、中俄欧为代表的三边关系之间的互动场景及其转型。因为这四组主要的大国三边关系既互相借重、又互相掣肘,会对既有的国际秩序转型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朱敏洁
俄罗斯 欧盟 德国 北溪2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

外交部回应布林肯:中方从来没有兴趣,不要疑神疑鬼

护栏被冲破!美国校园两派“开打”

加沙孩子感谢美国“挺巴”大学生:请继续支持我们!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