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猛男:漫谈决斗——从荣誉与法理的象征到消亡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1-16 08:25

维京猛男

维京猛男作者

何必急着给自己贴标签呢

决斗,这个词是那么的陌生而又熟悉。在欧美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往往会见到一个贵族脱下自己的白手套狠狠的扇向另一个贵族以发起决斗,而后他们便会用剑亦或是手枪来捍卫自己的名誉,用对手的血来洗刷自己的耻辱——亦或是倒在血泊中成为对手荣誉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告诉一个人让他滚蛋是一件非常无礼的行为,但在古时候的欧洲,让一个人滚蛋则可以是一件专属于上等阶级的,充满着荣誉的行为——只要你以决斗的方式向对方提出你的要求。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不合情理的粗鲁要求经由决斗这一传统仪式便与荣誉和地位挂上了钩。

《猫和老鼠》中的决斗场景

欧洲的决斗这一习俗到底从何而来?历史上欧洲人的决斗又是怎样的?有什么规矩?又如何进行?本文将试着概述一二。

决斗的初始形态——战场单挑

决斗的具体起源已不可考,现在较为普遍的认为,决斗这一行为起源于古时候战场上首领之间的一对一单挑。在古时军事尚未发展到大军团作战之前,小团体之间的战争中首领的武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欧洲的古战场上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行为,双方领军人物走到阵前,代表各自的阵营搏杀,搏杀的结果有时候会终结这场战争,也有的时候只会成为接下来大规模战斗的序曲。

在欧洲的神话中对于这种彰显武勇的行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之为“遵从众神的意志”。在希腊神话的名篇——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的部分便有着这种决斗的雏形的描述:希腊联军一方的领军人物半神阿克琉斯意图为自己战死的挚友复仇,来到特洛伊城下挑战特洛伊的大王子赫克托尔。赫克托尔明知自己一旦出战就会战死沙场,但他依然吻别了自己的妻儿,出城与阿克琉斯决战,因为这是“众神的旨意”。

电影《特洛伊》剧照,希腊军主将阿克琉斯在单挑中战胜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军团作战的出现,这样的两军将领单挑的情形出现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然而其内涵的精神与对男子气概的崇拜延续了下来,战场上的“决斗”慢慢消失,而民间的决斗文化才刚刚开始。

我拳头大,我就是对的——司法决斗

生在中世纪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贵族们居住在险要之地的城堡中每天担惊受怕着敌人的进攻,农民们则不得不忍受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和时不时来自敌方贵族的掠夺。今天城堡的主人还是这位,一觉醒来城堡里的旗帜便换了样。朝令夕改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想要一个公正而平等地裁决纠纷的法庭更是妄想。

于是,人们决定自己管理自己。鲍勃说这头牛是自己的,弗兰克又说是他的?好,你们提刀决斗吧,站在正义一方的人自当奋勇作战,而不义的一方必会因为心怀愧疚而输掉。

这便是日耳曼人的司法决斗。这是日耳曼法律在没有证人的情况下解决指控的方法,也是一种争议双方解决问题的方式:决斗的胜利者被宣布是正确的。 以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为例,在其法规中关于司法决斗的部分如下文:参与决斗的双方配备剑和盾,可以穿亚麻布和皮革服装,但头部和脚部必须裸露,双手只戴轻手套。 原告可以指定一个地点等待被告来参与决斗。 如果被告人三次传唤后依旧不出庭,原告可以在他想要且有机会的时候砍被告两刀和桶被告两下,并且他将被视作胜诉。(你问原告不来怎么办?原告都懒得管了,法官大人很忙的,就更没时间管这种事了。)

描绘法庭上发生的司法决斗的图片,双方手持匕首进行决斗。图片史料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地区还有着一个少有人知道的有趣传统。当司法决斗中的两方为一男一女时,通常的决斗方式显而易见的对女性来说并不公平。于是以神的名义,我们要给予女性公平——参与决斗的男性方将必须站在一个深达腰部甚至胸口的洞里,手持尖锐木棍或者钝器与手持链锤的女性作战。男性方的获胜条件为将女性方击倒,击晕或是将女性拖进洞里。而对于女性来说获胜的方式则简单许多——把洞里的那个男的干晕或者干死。双方按照法规必须穿上同样材质的紧身衣,据学者推测应当是便于运动,保证女方不会由于女性的传统服饰不便于行动而输掉决斗。

中世纪时男女司法决斗的形式

司法决斗的习俗催生了一系列的附属产业,包括德国地区著名的教授决斗剑术的学校与代替当事人参加决斗的代理决斗者。司法决斗作为欧洲的风俗一直延续下来,在十二世纪时曾经被神圣罗马帝国官方严厉禁止——因为其造成了无数身体不甚强壮的同时没钱聘请决斗代理人的男子的死亡。司法决斗直到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与法律的完善才渐渐消失。

为了我的荣耀,请你去死吧——荣誉决斗

司法决斗随着法庭与法律的发展渐渐消失在了历史当中,但用剑来捍卫自己权益的传统在欧洲人心中延续了下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及之后,决斗成为了贵族与绅士的特权,剑与手枪成为了上等人解决问题的工具。

“一个人向意图侵犯他的人格的人开枪就如同向意图闯进他家的窃贼开枪一般自然。”——对英国最有名的文人之一塞缪尔·约翰逊来说,决斗捍卫自己的荣誉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就连伏尔泰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中的运动,所指的不仅仅游泳,爬山等常规的运动,其同样包含了“击剑”这一当时在法国上层社会非常流行的运动。这里说的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击剑运动,而是使用名为“小剑”(SmallSword)的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武器进行的决斗运动。

伏尔泰身为法国绅士,热爱着击剑这一可以置人于死地的高雅运动

教廷与王室显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贵族们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白白死在决斗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于1571年正式谴责了决斗行为并宣布决斗非法,而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则在1626年禁止了决斗,这一法律在此后一直保持有效,他的继任者路易十四更是加紧想要消灭决斗。然而国王的意志这回并未被执行,尽管做了这些努力,决斗仍然有增无减,据估计1685至1716年期间,法国军官进行了10,000次决斗。

宝贵的军官与贵族在决斗中接连丢掉自己的手脚甚至性命,这对于王室来说再糟糕不过了。然而很难说国王们与决斗划清了界限,当法国与西班牙的贸易条约于1526年破裂时,法王向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五世提出了决斗的要求。国王向国王提出的决斗申请可谓前所未见,为了不丧失自己的荣誉与威信,西班牙国王只得迎战——而后决斗便因为无尽的关于时间地点使用武器等的扯皮不了了之,或许法王在提出决斗的要求之后回过神来也发现这事不靠谱。

然而这次决斗起了个不那么好的头,决斗愈发的流行了起来,成为了绅士们展现自己男子气概的不二之选。每一个男性贵族与绅士都不得不面临决斗,有的是因为自己无心的言语羞辱了另一个绅士,有的是因为舞会上抢走了别人的未婚妻。

决斗的剑术在这一时期得到的极大的发展,最终衍生出流行了足足三个世纪的西洋剑。这种剑几乎是为了决斗而生,完善的护手包裹住手腕让使用者可以将剑远远伸出去不必担心手指头没掉,以刺击为主要攻击方式的西洋剑在文艺复兴时代造成了相当多的伤亡——那时候的医学技术并不发达,随便一剑捅个内出血就救不回来了。这种看起来精美纤细,在影视作品尤其是游戏与动画中往往会设定为女性使用的武器,实际上相当的重——因为它长。

细长而优雅的西洋剑(Rapier)深受贵族们的青睐,同时也在决斗中造成了无数的伤亡

与刀剑决斗一同存在的还有手枪决斗。剑是十八世纪所普遍选择的武器,而在这之后,手枪决斗也成为了主流——并且更加的公平。剑的决斗涉及到双方的身体素质和剑术修炼的深浅,而手枪决斗则没有那么多的要求——你只需要开枪就可以了。

由于使用枪支的做法日益流行,武器制造商开始制造专门为决斗而设计的一手枪。这种做法背后的想法非常单纯。如果两个人决斗的话,他们的装备应该尽可能相似,以免另一方处于不公平的境地。因此,到了18世纪后期,全欧洲的军火制造商都开始制造一套决斗式的手枪。决斗手枪通常是光滑无比的手枪,通常发射相当大口径的子弹,以.45,.50或甚至.65英寸的子弹为主。这些手枪按照严格的标准制造,以确保它们在性能和外观上尽可能相同。决斗手枪是珍贵的财产,可以充当父亲传给儿子的传家宝。


法国产决斗手枪。采用遂发机制,带膛线,发射.58口径的子弹

手枪决斗中,双方各持上好膛的手枪,背对站立,向前走一定步数,最后转身射击。一般来说,双方梁子结的越大,走的步数越少——距离的贴近意味着子弹击中的概率更高,也更容易出人命。另一种做法是,由副手事先在地上用剑标出转身的地方(称作“points”)。决斗的双方将会事先约定好决斗地点及双方站立的距离,而后双方将站好,等待信号——往往是公证人所丢出的手帕落地,而后开火。另一种做法是双方轮流射击,被挑战者在前,选择这种做法时往往双方的距离会远一些,以免贴脸开火百分百命中使得另一方没有还击的机会。


Ilya Repin绘于1899的油画,描绘了两位绅士之间的手枪决斗

从生死相搏到击剑运动

也许有人会认为决斗这么严重的事情应该是发生了天大的委屈才会被提出来,然而事实上,决斗在当时的上层阶级里十分的流行。淑女们会为决斗的胜者倾倒,击败对手的人会被认为充满了男子气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可用于比试决斗的项目越来越多,绅士决斗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样化。被挑战的人通常会拥有挑选决斗项目的权利,而可选项目的范围基本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从军刀到台球,一切项目都可以用于决斗。一场决斗甚至曾经在巴黎的天空上的热气球上进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有可能是死于决斗的人实在太多,欧洲人渐渐开始意识到决斗是一个野蛮而血腥的行为。没有一个绅士喜欢冒着杀人和被杀的危险参与一场决斗。因此,决斗渐渐的变得文明了起来,不再是为了致对方于死地而战,而是为了“第一滴血”(First Blood),即先让一方见血则决斗终止。

风俗的变化深刻的改变了决斗。使用刀剑进行的决斗也受到了影响,最大的表现便是武器的更迭——从西洋剑(Rapier)逐渐变为了小剑(Small Sword)。

小剑是完全装饰性的武器,没有任何人会将小剑带上战场。小剑是西洋剑在18世纪的直系后代,是为了决斗用途而专门修改过的小型轻型迅捷剑,因为实在太细,小剑常常不得不采用棱形和三角形的剑身来提高结构强度,因此完全丧失了最后一点劈砍能力(一些小剑还保存着象征性的刃),为了降低重量,大型护手也变得小型化和简单化了。

小剑更轻也更短,这使得小剑成为了完全的装饰品与贵族决斗用的玩具。然而这样的玩具依然有可能置人于死地,内出血与伤口感染在抗生素与外科手术成熟之前依然是不治之症,决斗的受伤一方有可能会被捅了以后感觉自己没事,三个月后死于伤情恶化。

小剑(Small sword),剑长不到一米,通常作为上级军官的配饰

因为武器重量的大幅度降低,使得妇女也能够在剑术学校中学习剑术并与男子同台竞技甚至决斗,这使得剑斗越发的像是一门时髦的运动,而渐渐丧失了武艺的本质。美剧《冰与火之歌》中阿娅·史塔克的武器“缝衣针”就是一把小剑,但是它有点太小了,只有普通尺寸的一半多长,所以只能叫童装小剑。

19世纪练习小剑的女性

随着决斗的消亡,小剑与西洋剑,以及军刀(saber)一同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里,而这项运动则被法国人发扬光大,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击剑运动。

奥林匹克中的女子佩剑比赛。可以看到击剑所用的器具仅在挥动时就产生了极大的形变

手枪决斗则因为枪械制造工艺的进步而变得越发的凶险了。相对的,手枪决斗中慢慢出现了朝天开枪的行为,假设决斗双方都毫发无损地幸存了下来,人们相信是双方互相冒着被对方射死的危险向天空放空枪。荣誉驱使着决斗者们有时候瞄准对手的腿,甚至故意射偏。在19世纪,只有约20%的手枪决斗以一方死亡而告终。

决斗的终结

决斗的消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当其中的便是愈加文明的社会对这样血腥的原始行为的舆论转向,而各国君主制定的各种禁止决斗的法律在其中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战争也对决斗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美国的南北内战成为了北美决斗风俗消亡的契机,无数年轻人乃至贵族死在了战场上,而活下来的贵族们见识过了血与尸体,不再想要以命相搏。决斗的风俗在欧洲还持续了一段时间,直至第一次世纪大战的爆发。欧洲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四分之一的青年倒在了战壕的泥泞中,欧洲人厌倦了流血与暴力。

战争形势的改变同样对强调个人武勇与荣誉的决斗传统造成了影响。荣耀与勇气在19世纪线列兵排队枪毙的时代还能够在掷弹兵,骠骑兵等兵种的身上看到,而一战让个人英雄主义彻底迈入了坟墓——你的武勇,你的荣耀,你的高贵的精神,在几万人对射的泥泞战场里,在连发机枪与铁丝网面前,一无是处。

热兵器的发展同样为决斗的消亡做出了贡献。扣动扳机带来的荣誉可远远比不上把剑插入对手的胸膛,而19世纪中期时,哪怕是军官也越来越不强调剑术的修习了,越来越多的军官选择佩戴连发手枪而不是军刀作为自己的防身武器。

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同样是决斗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治安管理的发展。以英国伦敦苏格兰场为代表的城市警察治安机构在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起来,这些警察不仅仅阻止了偷盗,抢劫,也同样阻止了无数的私下决斗。

荣誉,这一驱使着无数贵族与绅士拔剑决斗的概念,也慢慢的退出了聚光灯下。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贵族阶级,也摧毁了他们所引以为傲的荣誉,法庭上的纠纷不再围绕着荣誉而进行,而是围绕着金钱,围绕着资产的归属。

于是,决斗终结了。

终结的不仅是决斗,更是其代表的欧洲古典贵族。高高在上每日里无所事事忙于宴会与争风吃醋的贵族老爷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跟着陪葬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高贵人格与荣誉,以及闪亮盔甲所包裹着的个人英雄主义。

然而决斗的文化依然深刻的影响着当今的欧美社会。孤胆英雄依然是欧美人永不厌倦的题材,影视作品中依然描绘着亲手将剑插入敌人胸膛的复仇。决斗的血腥与野蛮已经远去,而其中有关荣誉与高贵人格的部分,依旧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活跃着。

责任编辑:龚国熹
中世纪 欧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政界、商界、智库、媒体几乎都问了我这个问题”

被美国拉黑4年现在怎么样了?“我们真的不在乎”

卢卡申科:西方曾利诱我们,但我们没有背叛中国

阿桑奇出庭认罪,庭上称“美国宪法本该保护我”

他边夸边炒作:中国人非常出色,他们通常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