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严选小冯:吃肉的人就不能谈动物福利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24-10-28 08:53
【文/猪场严选小冯】
前几天看视频,高速路上一只猪从拉猪车上掉落下来的画面,这只猪大概率是摔瘫痪了,后续被高速救援拖走了。
当时我在这个视频下面发表了评论,大概意思是说这种体型的猪和拉猪车的样式,大概率是去屠宰场的。但是不能因为它的生命快结束了,所以它从几米高的车上摔下来就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严重违反了养殖行业内部的动物福利标准,相关责任人肯定要受到合理的处罚。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国内但凡是规模大一些的养殖企业,都会有自己内部制定的动物福利标准。总之,这只猪去屠宰场是它必要的猪生过程,但摔骨折不是,任何对动物造成的非必要的痛苦都要被杜绝。
有一些朋友说我伪善,一个养猪的在这儿谈动物福利不是搞笑吗?其实说我伪善已经是比较友好的评论了,骂我的私信那是根本看不完。
大家可能不知道,不仅仅是肉,包括骨瓷、油漆、水泥、沐浴露、甜品里的吉利丁、胶囊的外壳等很多生活用品和工业用品的部分原料,都是从动物身上,尤其是猪身上提取出来的,因为猪的产能最大。所以恰恰是因为猪对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从业者的所有财富也都建立在猪身上,所以我们才要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给它们提供最好的动物福利。
今天也借这个机会给大家看一下国内比较现代化的养殖场里猪的一生。猪刚出生的时候会在产房这个部门的栏位里待到3至4周。大家能看到这只母猪被限位栏限制了活动,也能看到刚出生的小猪和母猪之间巨大的体型差异。在一个健康的猪场里,一半小猪的死亡都是被母猪压死导致的。所以尽管对母猪来说不自由,但那个限位栏是必要的。当然了,随着小猪体型和运动能力的增长,我们也会扩大这个栏位,让母猪尽可能待得舒服点。
在产房待了3至4周后,这些小猪就会被转移到一个叫保育的部门。我的身高和臂展都是1米82,大家可以看到空间还是很宽裕的。如果空间不够,猪自己也会打架,反而影响猪企的成本。
小猪们在保育部门安安稳稳地待上7周左右,会再去到一个叫作育肥的部门,在那里待到6至7个月大,就会被送往屠宰场。当然这些数据会根据猪的种类、饲养水平和当地饮食习惯产生差异,但具体流程是一样的。
猪到屠宰场后就被二氧化碳迷晕,再进行屠宰。这种屠宰方式,一是更加人道,因为猪深度沉睡了才被屠宰,不痛苦;二是减少了传统屠宰方式里猪的应激反应,改善了猪肉的风味。也就是说,在比较发达的养猪供应链里,一只健康肉猪的整个猪生过程,除了阉割、断尾之外,是不会受到任何痛苦的。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快快乐乐地度过它对人类产生了巨大贡献的一生。
至于阉割断尾,因为无痛阉割的成本极高,我自己养狗养猫所以我知道,想要真按照宠物医院那个标准,再便宜也得500块钱,哪怕局麻也很耗材耗人工。一只130公斤体重、市面上常见的送往屠宰场的肉猪,按照今年过年那会儿的猪价,也就卖不到1700块钱,确实还没有我家狗两个月大买来的时候贵。因为无痛阉割增加了过高的成本,在目前来说完全不现实。我之前的视频也提到了,就连丹麦这样的北欧发达国家都扛不住阉割这个环节的成本,所以很多欧美国家索性就不阉割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欧美留学生老买到骚猪肉的原因。
另外我还是要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大家沟通,大家刚刚看到的那个二氧化碳迷晕的屠宰场,目前来说在国内是少数。大家还是要对中国社会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认知,我们发展的非常快,过去几十年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发展成绩,但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有头部发达国家的一半,我们的社会、企业、消费者都还没有办法去承担不符合社会发展现状的动物福利标准。
但我相信我们的动物福利标准一定是越来越完善的,因为消费者,尤其年轻的消费者对吃肉这个事情有心理负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哪怕仅仅是基于商业的考量,我们都会想办法减少消费者的心理负担,创造越来越好的企业内部的动物福利标准,所以未来像这样包含屠宰方式、养殖方式、运输方式在内的无痛养殖产业一定会越来越多。
希望公众可以信任我们,养殖业的动物福利标准一定能够匹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最后还是要给公众重申一下,任何对动物造成的非必要的痛苦都应该被杜绝,也希望公众可以更好地监督养殖业,更多地参与制定动物福利标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