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观| 对话应届毕业生小M:我常常陷入“做不到完美就意味着失败”的求职焦虑,其实大可不必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7-04 10:05

小M

小M作者

2025年应届毕业生

2025年夏天,中国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校毕业潮——1222万应届生涌入就业市场,较去年增加43万人,总量压力达到历史峰值。如今,“学历贬值”成为高频词,“神仙打架”的面试现场已成常态,这场关乎千万年轻人命运的就业突围战,正在经济转型的阵痛期中艰难推进。

小M是2025年的应届毕业生,同时也是留学生回国就业大军中的一员。从去年9月开始,小M加入了2025年的秋招队伍,历经无数个不眠夜与线上线下面试,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于4月成功上岸了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

然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职场上的年轻人,正经历着小M所述的挣扎:简历海投得不到回复、跨时差面试至凌晨、在“做不到完美就意味着失败”的焦虑中寻找立足之地......

这场就业季的突围,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截面。对此,观察者网开启青年·观专题,一起来“青”听就业季的声音。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观察者网:可以先简单讲讲你的求职经历吗?比如从几月开始投简历的?主要聚焦哪些岗位和行业?

小M:我是2025年的应届毕业生,本来打算读博走学术道路,后来在2024年年初决定求职找工作,但是因为我之前没有实习经历,所以去年夏天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了第一份实习,是AI相关的运营岗。实习之后觉得在互联网大厂做AI运营的工作氛围、待遇都不错,所以在2024年秋招的时候,我主要就投了互联网公司,很多都是产品经理岗位。但当时由于投简历的方向比较局限,加上对口的实习经历又少,所以秋招没得到什么比较好的结果。

秋招结束后,2025年初寒假的时候我从国外回来,在另一家公司又做了一段实习。同时,在春招时我开始海投各种行业和岗位,比如内容、媒体、互联网,甚至制造业都投,岗位像内容运营、市场营销都会去尝试。最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公关部管培生岗位给我发了offer,大体流程就是这样。

观察者网:你觉得自己的专业找工作容易吗?

小M:我的本硕专业都是区域研究,这个专业在找工作时确实很少有对口岗位,所以我投的都是对专业要求不高、比较泛的岗位。我的理解是它比较开放,不限专业,感兴趣都可以尝试。但开放的另一面就是竞争非常激烈,相当于所有人都在一个开放式的大舞台上自由搏击,比谁更“卷”。文科生没有技术背景,所以会投那些没有硬性专业要求的岗位,然后大家一起“卷”,看谁能卷出来,但这类岗位确实没什么技术或专业壁垒。

观察者网:目前,留学生归国潮不断升温,你以及身边的朋友是如何考虑“回国就业”与“国外就业”这两个选择的?

小M:我个人考虑,一是觉得国内生活更方便安全。在国外生活成本高,美国的一些事情大家也都听说过,确实存在不便和不安全因素,所以希望回国生活。二是求职身份问题。作为外国人在美国,绕不开工作签证和绿卡问题。现在经济环境不好,美国公司不太愿意给外国人提供身份支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还是想回国发展,至少没有身份问题。当然,选择回国就业也和现在的留学生归国潮有很大的关系,毕竟这是大趋势。

观察者网:据你观察,你在美国的同期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样的?

小M:跟我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中,有在美国本地求职的,但感觉回国的更多。不过,我朋友里大多数是读博的,这就不讨论了。选择找工作的人群中,回国比例稍大些,包括像我这样主动想回国的,也有在美国没找到工作被动回来的。

观察者网:作为留学生,是不是经常需要应对面试时差的问题?尤其在美国会更明显。

小M:确实如此,我几乎所有面试都是在当地时间的半夜进行,有些笔试甚至在清晨六七点。我住的是合租公寓,幸运的是半夜两三点面试没吵到室友,但时差确实是个问题。那段时间我调整了作息去适应国内时间,这个过程真的非常艰难,尤其是一些凌晨两三点进行的面试。可能面试时间很短,但你要在线上等一两个小时,有时候还会被临时取消。

观察者网:可以讲讲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困难吗?比如海投、笔试难度、面试竞争?

小M:首先,我决定求职方向比较迟,实习经历少,这点很吃亏。其次,在国外信息比较闭塞,身边没什么人可以交流或告诉我该怎么做,尤其在秋招前期,很多行动失误是因为信息闭塞,对国内就业市场不了解——这可能是一部分留学生或海归求职者最大的问题。

另外,我性格比较内向,之前没学过面试技巧,所以面试阶段也吃了很多亏。春招的时候,我几乎每天在小红书上找面试攻略和经验学习,在实战中一次次调整,后来才勉强达到及格线。我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信息闭塞,一个人在海外,没人指导怎么投、怎么做,全靠自己摸索上网找。

我觉得拿到这个offer的运气成分挺大的。我当时投了一些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的内容运营岗,也都拿到了面试机会,但因为我发挥不太好都没有通过,因此当时我也很挫败。

有一天,一家公司的HR主动联系我,说在求职软件上看到了我的简历,觉得挺适合他们招的公关方向岗位,想跟我约面试。可以说这通电话大大提振了我的自信,也开拓了我的思路,原来我还能投公关方面的岗位,于是我就去投了几家互联网公司的公关岗。

面试中他们问我在之前实习的相关经历,我答得也比较顺畅。我觉得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志是,如果面试中回答顺畅,多半能成;如果很多问题需要现想,可能就不太适合——这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判断指标。

观察者网:你会和身边其他同期朋友去交流求职的进展吗?

小M:比较少,因为大家专业不同,投的岗位、方向、行业都不同,能分享的信息非常少。加上我这个专业比较小众,很多同学都以读博走学术为主,像我这样放弃学术的是少数,所以没什么人能给我求职的经验或交流。

观察者网:你在网上接触信息,会不会受到互联网上求职焦虑的影响?你是如何化解这种求职焦虑的?

小M:这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我周围的人无法提供信息,我基本上全靠自己上网找,比如小红书。但这种方式带来的焦虑是让你觉得:如果你没有百分百按照上面的攻略做到,就做不成。我看了很多面试和求职经验分享,会觉得自己某方面做不到或不如别人,想着做不到完美就意味着失败。

同时,它既推上岸成功的帖子,也推找不到工作的帖子,交叉起来对我心态影响挺大。后来,我觉得克服这点的方式是需要得到一些正反馈,比如面试通过或得到面试官的不错评价。但求职过程本身时间长、正反馈少,所以中间会找身边朋友(有的找到工作了,有的还没找到)交流倾诉,也因此得到了很多鼓励。找到的朋友会说“不用担心,后面一定能找到”;没找到的朋友会说“你看我也没找到,我们同甘共苦”——各自的方式对我的心态都有不同的帮助。

观察者网:在求职这件事上,有没有后悔没早点准备的事情?

小M:后悔决定求职方向太迟了。我是在研究生期间才决定找工作,其实本科毕业的暑假和大三暑假完全可以做两段更长的实习。这样简历会更有竞争力,也能体验尝试不同岗位和行业,开拓思路。不像我秋招时只局限在互联网行业和产品经理岗位,那样机会会更多。

2025年某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现场

观察者网:现在都说就业市场卷、学历贬值。你在面试时,有没有遇到过高学历“神仙打架”的场面?

小M:我参加过挺多次群面,同组的面试者基本都是硕士起步,本科比较少。国内的基本都是顶尖985,国外的英硕和港硕会多一些,美硕相对较少。可能因为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把美国当首选留学地了。我应聘的大部分岗位都会明确写下学历的基本要求:国内至少211,国外可能QS排名200以上,苛刻点就是985或QS前100,过了这个线才可能有笔试面试机会。虽然岗位一般都写本硕皆可,但来面试的都是硕士。

观察者网:收到offer的时候,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小M:首先,面试的过程感觉挺顺利的,所以个人觉得这个offer比较顺理成章,没有很惊喜。但它确实是一份很有竞争力、让我比较满意、足以结束求职的offer。当时主要的心情就是如释重负,从去年9月到今年4月,漫长又痛苦的求职季终于结束了。

观察者网:对目前还在求职的后辈、同辈,包括Gap后重新找工作的,有什么实用的求职建议可以分享?

小M:我觉得实习经历很重要。过了学历关,主要就考察实习经历是否丰富,以及在面试中能否展现深层次的思考。建议正在准备求职或做实习的同学,一定要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做深度思考。现在面试不仅问岗位理解,还会问行业理解和对于未来趋势的看法,要求挺高的。

在这个愈来愈卷的环境下,强烈推荐大家对自己做过或即将做的实习进行深度思考,这往往是面试的关键。另外,在求职过程中,当一个很有把握或很想要的offer落空了,或者一直等不到邮件回复或面试邀请,是很容易被搞心态的。我秋招时就有信心满满找了内推的岗位,结果简历初筛就被刷掉,这对我的自信打击很大,个人也消沉了一段时间。但只能说,错过就错过了,必须尽快调整状态投入下一个。所有岗位本质上都是一份工作,很少非它不可。不行就赶紧下一个,不要在一个岗位的失败上过多停留。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郑乐欢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

美国解除对华C919发动机出口禁令

“没客户!”获47亿补贴后,三星在美芯片厂推迟投产

这个前苏联国家正在外交大转向:愿深化对华关系不设限

“美国已解除这项对华出口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