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研究所:二里头遗址会是夏朝都城所在吗?
来源:《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2024-12-27 08:06
【文/星球研究所】
距今4000年前的一天,传说中的英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催促他脚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
历经十余年的治理,水患终于平息。但大禹没有意识到的是,他的家族将开启一个怎样的王朝,又将怎样改变中国的命运。
要了解神话迷雾背后的真相,我们需要先将时光倒回到5000多年前。
壹 文明的桎梏:都邑初兴
在5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众多古国兴起,如点点繁星。虽是小国寡民,却也各自为政,欣欣向荣。但好景不长,这些古国无一例外地走向衰亡。
有人说,它们毁灭于自然灾害;有人说,它们覆灭于内部动乱;有人说,它们湮灭于外敌入侵……真正的原因已不得而知。伴随着众多古国的衰亡,各地的文明进程也纷纷陷入低潮。
兴起—繁荣—衰落,在这样的轮回持续上演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向着中原袭来。这是大禹治理的那场洪水吗?真实的答案也已无从知晓。但洪水退去后,洛阳盆地的冲积平原却变得更加肥沃。
距今3800年左右,来自今河南嵩山地区的一个族群看上了这块土地,并在古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上建起了一座面积超300万平方米的大型都邑,一座当时东亚大陆上最发达的都邑。都邑的名字我们不甚了了,想必和后世的长安、洛阳一样耀眼。今天,我们只能根据都邑遗址所在的村落名称,将其称为“二里头”。
洛河畔二里头遗址航拍摄影@焦潇翔
在都邑建立之初,二里头就有明确的规划。数条纵横相交的大道将整座都邑划分成至少9个部分,它们组成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道路网的中心是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宫殿区,里面有两组大型宫殿建筑群。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沿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室建筑群,其方正规整、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成为后世宫城的“鼻祖”。
难道,这是大禹家族的宫殿?难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在许多学者眼中,答案都是“最有可能”。
以如今的标准来看,这些宫殿或许“其貌不扬”,但在当时,它们的工程量不容小觑。仅一号宫殿的夯土量就超过2万立方米,这意味着每天安排1000人劳作,也需要200天才能完成。而完成宫殿区所有的建筑工程,所需劳动日可达数十万乃至百万。毫无疑问,若想建造如此规模的都邑,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口。据估算,二里头都邑当时的人口规模超过2万,是同时期普通聚落人口的20倍。
这么多人从何而来?二里头遗址的人骨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有不少人是从外地迁移过来的,二里头可谓“中国最早的大规模移民城市”。
种种迹象表明,二里头绝非小国寡民,也绝非昙花一现的古国,这个“最有可能”的中国第一王朝,一定有着特殊之处。
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摄影@康宏雷
贰 挣脱桎梏:农业与青铜
也许命运的轮盘自二里头先民踏上洛阳盆地的那刻起,就已悄然转动。地处中原腹地的洛阳盆地,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有四面环山作为天然屏障,黄河的支流纵横其间。
与华北地区传统的旱作农业不同,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错让这片平原既能种植粟、黍一类的旱地作物,也能播种水稻这样的水田作物。多元的粮食结构,让二里头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旱涝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当然,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若想挣脱桎梏,靠农业的支撑仍然不够。此时的二里头人还需要一项“高新技术”的助力,这便是青铜铸造。
洛阳伊川一带麦田景观摄影@唐振明
传说夏人已有发达的青铜技术,能将铜铸成鼎。《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意为大禹收集了九州的铜铸成九鼎。而二里头人正是当时中华大地上“最强的青铜铸造者”。
早在二里头之前,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聚落就已经开始尝试铸造铜器。但铸造方法十分原始,只能做出简单的器形。也许是文化的交融碰撞出了火花,在二里头这个四方文化汇聚的中心之地,一场“技术革命”悄然开始,青铜铸造技术变得更加复杂。
工匠们用泥土捏制出独特的器形,放入窑中烧制成模型。随后,将泥料覆盖于陶模表面,凝固后成为外范。同时,在陶模的内部填充泥土,硬化后成为内范。最后,内外范组合,将铜液倒入两者间的空腔之中,待冷却后打碎内外范,一件复杂的青铜器由此诞生。
复合范技术的发明,让复杂的器形得以出现,铜液中金属配比的优化更是让器壁变得薄而均匀。此时的二里头,拥有中国最大的青铜生产基地。遥遥领先的铸铜技术,将为二里头开辟出一条“征服之路”。
作为奢侈品,稀有且昂贵的青铜器是身份与等级的不二象征。因此,将稀有的青铜打造成祭祀祖先与供奉神灵的礼仪用器,更能彰显“王权神授”的合法性,从而进一步规范等级秩序,达成对底层民众和周边聚落的“精神征服”。
作为兵器,坚硬又锋利的青铜兵器对普通的木石兵器有压倒性的优势。有了武力的保障,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由此实现对底层民众和周边聚落的“物理征服”。
二里头青铜爵(中国考古博物馆藏)摄影@苏李欢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多元的农业结构,增强了二里头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青铜生产技术的进步,则大大稳定了二里头内外的局势。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也首次突破了盆地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地区。而它的文化辐射范围则要更广:北达燕山以北,南至东南沿海,东及鲁豫交界,西到甘青高原。
此时的二里头,不论是社会发展程度,还是文化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国文明。它突破了石器时代的桎梏,叩开了青铜时代的大门。它结束了以往小国林立的局面,创立了一个拥有广袤国土和强大王权的国家,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即最有可能的“中国第一王朝”。
“二里头”成了彼时中华大地上最闪耀的存在,如同皓月当空,使周围群星骤然黯淡。这便是考古学家们口中的中华文明由“满天星斗”向“月明星稀”的转变。
而在二里头遗址,这个中国最早的“青铜王都”,又有着何等恢宏的王都生活?不妨让我们推想一下。
二里头文化辐射范围示意
叁 王都掠影:一位二里头贵族的一天
清晨,朝阳初升,雾气还未从河畔退去。一位贵族神色匆匆地离开了家门,今早有一场重要的活动需要参加,为此他一刻也不能耽搁。也许是时辰尚早,宽阔的都城大道上还没有多少人影,不过再过些时候,这里就会变得热闹起来。
道路网的中心便是他此行的目的地,这里是城市的中央,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宫城。他朝着宫城的东北角快步走去,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土坑,以前是夯筑宫殿的取土点,如今成了祭祀坑。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将在这里举行,达官显贵们恭敬地等候在祭坛旁。不久,祭坛中心的篝火被点燃,两旁挂有铜铃的旌旗随风飘扬,旗面上的游龙呼之欲出。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钟磬齐鸣,鼓乐同奏。仪式正式开始,王缓缓走来,侍从们紧跟其后,手捧着盛放美酒佳肴的青铜礼器,将它们依次摆放于祭坛之上。几只幼猪被现场宰杀,成为献给神明的祭品。王高高举起手中的玉璋,祈求神明和祖先的护佑,并向他们询问来年的国运。在舞乐与祷告声中,祭司将一截兽骨放在火上灼烧,骨头被烧出了斑驳的焦痕。占卜的答案,就藏在这些痕迹之中。
祭祀仪式复杂而漫长,好在占卜结果令人欣喜。王向众人高声宣布:在神明的护佑之下,这个国家定会日益兴盛。祭台下,众人纷纷跪拜在地,齐声高呼,赞颂王的英明。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摄影@焦潇翔
祭祀结束后,该贵族随即前往铸铜作坊进行日常视察。作坊位于城南的沿河高地之上,作为国家的核心技术产业,这里受到严密的管控。四周被高墙围起,仅有少数权贵和相关从业者被允许进入,整个国家能够铸造青铜礼器的地方仅此一处。
该贵族刚进室内,裹挟着金属撞击声的热浪便扑面而来。作坊里一片忙碌的景象,从远方运来的铜料在这里被工匠们加热至熔化,铸成光彩照人的国之重器。同样受到王室直接控制的,还有紧邻着宫殿区的绿松石加工作坊。绿松石在这里被切割打磨,镶嵌在玉器、铜器与漆器之上。
从作坊区出来后天色已晚,此时,这位忙碌了一整天的贵族只想早点儿回到家中,与宾客们把酒言欢。随着夜幕降临,晚宴终于拉开帷幕。舞台之上,乐师们奏响乐器,舞者们翩翩起舞。屋宇之内,石磬空灵,铃音清脆,漆鼓沉稳,陶埙悠扬。舞台之下,贵族与宾客们席地而坐,仆从依次为他们端来各类美食佳肴,谷物蔬果与鲜美烤肉均被盛放在制作精美的陶器之中。
伴着钟磬舞乐,众人畅饮着用稻米和小麦酿成的美酒,高声谈论着彼此最近的见闻,不知不觉间宴会已到尾声。
但在酒阑人散后,这位贵族并未有酒足饭饱后的满足之感,让他感到忧虑的是他在宴会上听到的一条传闻。据说离国家东北方不远处的其他部族势力正在不断壮大,他的内心隐隐有些不安:等待这个国家的会是怎样的未来呢?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摄影@余宽
肆 王都沦陷:二里头的覆灭
与史书中的夏朝一样,二里头人也遇到了同样的敌人——商人。
这个来自东边的部族,对二里头虎视眈眈,最终与二里头爆发了战争。虽然其过程无从知晓,但结果却很明显:二里头失败了。
二里头的都邑被占领,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入侵者无视原本的城市规划,将房屋与垃圾坑肆意建在道路上、城墙边与宫城内。昔日的繁华都邑已然面目全非,但城南的铸铜作坊却未曾被破坏。对于商人而言,只要控制了这里,便控制了那个时代顶尖的技术。这里的作坊被继续使用,直到商人能够真正掌握铸铜技术。
虽然占领了二里头,但商人并没有打算把这里当成他们的都城。与之相反,他们在距二里头东边不远处相继建立了两座大型都邑,如今它们被称为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在苟延残喘了数十年后,随着铸铜技术的转移与新城的建成,失去利用价值的二里头都邑被彻底遗弃。二里头最后的繁华,最终被掩埋在了层层黄土之下。
兴起—繁荣—衰落,这又是一个轮回吗?对于二里头而言,这并不是轮回,与之前衰亡的古国相比,它的文明并没有断档。商人虽征服了二里头,却也完整地接受了它的遗产:以青铜器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被商周完美地继承和延续,乃至成为后世中原礼乐文明的基础。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这却是一个新的轮回。二里头虽然消逝了,但以它为先导的中原王朝才刚刚迈上历史舞台。至此,文明流转,王朝更迭,中华文明迈入了新的阶段。
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摄影@苏李欢
伍 尾声:二里头与夏
伴随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一个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史书中记载的中国“第一王朝”——夏,究竟与二里头有着何种关系?二里头遗址会是夏朝的都城所在吗?二里头的衰败与偃师商城的兴起是否代表着夏商的王朝更替?
对此,学术界的争论从未停止,从文献资料上看,二里头遗址的位置与古史记载相符,年代也与夏朝大致相当。《史记·周本纪》记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其大意为:洛水到伊水之间平坦而无险阻的地域,曾是夏朝定居的地方。
到目前为止,虽然二里头遗址尚未发现如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史实的文字资料,但从考古材料上看,二里头遗址的规模和发展程度俨然是一国都邑的水平。在时间上,二里头紧列商王朝之前;在文化面貌上,商周王朝与其一脉相承。二里头遗址极有可能是夏王朝的都邑所在。
无论学术上的争议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彼时的中华大地上曾存在东亚大陆上辉煌的文明。前路漫长,30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遗址里,今天的发掘面积尚不到其中的2%,更多的线索或许就深埋在地下。它们将为我们带来故事的真相,还是更多的谜团?二里头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而我们也将一直寻找下去。
(本文节选自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9月出版的《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