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陈品:蔡英文新南向动动嘴,柯文哲跑断腿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4-05 07:54

许陈品

许陈品作者

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许陈品】

八天七夜,为了给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探路,台北市长柯文哲这几天可算是跑断了腿。从马来西亚到泰国再到印度,除了为今年8月份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宣传、造势之外,还充当民进党政府的探路先锋,考察马、泰、印三国产业结构发展,为蔡英文推动的“新南向政策”吶喊助威。

2016年8月,蔡英文召开“对外经贸战略会谈”,会上通过《新南向政策纲领》;9月,行政院进一步提出《新南向推动计划》,期望可以透过贸易、投资、观光、文化及人才双向交流,与东盟、南亚和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经济共同体”意识,让台湾能融入亚太地区的经济整合。

柯文哲胜选台北市市长后,首次与蔡英文见面

之所以会有“新南向”的诞生,和民进党执政有直接关系。为了强调“台湾主体意识”,民进党政府不惜毁弃过去两岸之间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选择与大陆对抗,一改过去的“西向”大陆,另辟蹊径提出“新南向政策”。

然而蔡英文上任即将届满一周年,台湾社会也从“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的激情氛围中渐渐冷静下来,对其推动的政策也有诸多反思。加上政党轮替后,经济景气不见复苏、所得差距持续扩大、工薪阶层收入远不如预期,至于所谓“新南向政策”到底是政治挂帅,还是经济策略,台湾民众似乎仍旧存疑,感兴趣的也不多。

这种情绪也反映在民调结果上,根据近日《远见》杂志最新公布的民调,台湾民众认为最在意、最该优先推动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稳定两岸关系”放在第二位,第三位则是“推动转型正义”。可见“拼经济”仍然是现阶段台湾人民的头等大事,不过,由此也可以彰显,蔡英文上台近一年来,没有把“拼经济”放在首位,民众才会希望把经济发展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对蔡英文在台湾利益与两岸关系的处理上,有将近半数的受访群众对蔡政府没有信心,尤其在40-59岁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年龄层表现得特别强烈。而年轻族群(20-29岁)则是正反意见持平,也是对蔡英文最有信心的年龄层。

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民调结果也不意外,因为蔡英文就是在去年“大选”中获得多数年轻选民的支持才得以当选,并且对大学毕业(22岁)、研究所毕业(24-25岁)的社会新鲜人来说,刚开始工作、社会历练不多,对未来生涯发展前景仍有较高的期待,“首投族”也较坚信自己“神圣的一票”没有投错人,对蔡英文上台一年多以来的施政成绩尚有耐心与包容力。简而言之,对台湾执政党的期待随着年龄增长成反比,年龄愈大、对执政党愈没有信心。

既然台湾经济裹足不前,民调也问到台湾民众是否愿意离开台湾去世界各地求学、工作或投资。结果显示,有将近六成(58.8%)受访民众愿意远离“小确幸”环境寻找新的机遇。然而,真相总是残酷的,有51.5%人的首选地,竟然是民进党鸵鸟心态一直想刻意躲开的中国大陆!在20-29岁这个年轻世代,更是有近六成愿意去到大陆发展!这真是大大打了民进党的脸,他们蓄意灌输给年轻人“仇中、反中”意识,2014年鼓动青年发动浩浩荡荡、反对《两岸服贸协议》的“太阳花运动”,如今青年却这么不给面子。

所以就算蔡政府再怎么煞费苦心推动“新南向”,台湾人就是不领情,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相信更多的发展机会就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

从台湾民众期待经济复生、对执政党渐失信心,到选择中国大陆作为奋斗的地点,形势比人强,不甘示弱的蔡政府便将“新南向”与大陆的“一带一路”战略拿来比较,企图一较高下。

然而从两者的投资规模来看,台湾景文大学国贸系教授徐东海撰文称,“新南向”的启动预算仅仅新台币42亿元(约人民币9亿5千万),在台湾年度总预算中只占0.2%,简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反观大陆的“一带一路”战略,光是在亚洲部分的需求资金每年就达8000亿美元,足足比“新南向”多了5800倍。而就是这42亿新台币,还要四面出击、用在18个国家,过度分散的后果可想而知。

更匪夷所思的是,“新南向”的主力是台湾中小企业,而“经济部”中小企业处所编列的预算仅有新台币1885万元(约人民币430万),比一家普通上市公司资本额还要少。况且有些“部会”只编了预算,缺少详细的计划方案,难道先把钱拿到、分完就了事吗?难怪“新南向政策”被亲民党“立院”党团讥为“新难向”、“预算四不像”,也不算冤枉。

此外,“新南向”的“新”意何在?与“一带一路”战略考量的差异是什么?1994年,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李登辉,开启了第一波的南向政策。当时两岸达成第一次汪辜会谈,气氛融洽,但李登辉认为台湾对大陆的投资过度集中,依照经济学上的“分散风险”理论,为了减轻大陆有可能因经济政策变动带来的冲击,也为了压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于是实行了九年的“南向政策”,至2003年才停止。

这段期间里,由于1996年台湾举行首次直选最高领导人的“总统大选”,大陆随即在台湾海峡实施军事演习,两岸情势急冻、剑拔弩张,于是李登辉提出“戒急用忍”政策,鼓励台商将资金撤出大陆转投东南亚,即以经济报复大陆的政治行动。

2016年的“新南向”与“旧南向”有着异曲同工,为反制大陆因台方不承认“九二共识”后断绝一切官方沟通渠道而来,同样也是采取和大陆对抗的态势,重点放在科技、文化、教育等层面,不只有生产制造业。

然而,中国大陆今天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东盟各国与中国大陆的经贸往来密切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两人又分进合击、遍访东南亚十国,承诺以“一带一路”战略配合“亚投行”、“丝路基金”,实现充足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显然大陆在“和平发展”的大国崛起战略之后,进一步布局东南亚,除了将“一带一路”作为睦邻友好政策的一环,也是在促进内地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欲在亚太地区与美国分庭抗礼,争夺话语权。一个是对抗大陆才有的“新南向”,一个是建构新的地缘政治关系,前者鼠目寸光、后者高瞻远瞩,两者眼界高下立判。

新南向虽然着重产业合作、观光业、青年创业、文化交流、农渔业、医疗等过去不那么被重视的项目,看似前途光明、具有潜力,但如上段所说,大陆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台湾“新南向政策”势必形成竞争关系,所以“新南向”避不开中国大陆的影响,更不可能打着“反中”、“仇中”口号执行“新南向”。

东盟近年与大陆实现了“东盟10+1”FTA的经济整合态势,台湾则逐渐被孤立、被排除在区域经济整合之外。因此,减少与“一带一路”的碰撞、恶性竞争,对台湾才是最有利的。倘若“一带一路”对台商更有利,也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如果陆资愿意参与“新南向”的投资项目,台方应要欣然接受,妥善评估“机会成本”使两岸互为表里,才是中华民族之福。

方兴未艾的“新南向”,与行之有年的大胆“西进”,事实上都是台湾“走出去”的道路。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务实承认“九二共识”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原则,取得大陆谅解,两岸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热络互动期。

表面上看来,马政府时代只有西进、没有南向;台湾淡江大学林若雩副教授研究的结果却是,台湾对东盟十国出口比例从14%稳定上升至19%,对大陆的出口依赖也控制在40%之下,足以证明分散台湾出口市场、降低对大陆单一市场的依赖是有具体成效的,其他诸如在印尼设立经贸代表处、在缅甸设置相关机构,与东南亚各国签订35项协定,都已经超越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

“新南向”与“西进大陆”并非“两条路线的斗争”,如果执政者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就会发现两者的互补关系对两岸人民都有利,当然,只想着选举的政客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台湾 台湾政客 柯文哲 蔡英文 一带一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

首付、利率双降!央行打出重磅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