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实:怎样有效扶持小微企业?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8-05 07:38
自从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个口号,如何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一直是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也很多,例如减免税收、简政放权、让银行提供贷款等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哪些政策和手段对小微企业发展更有价值呢?
对小微企业减免税收无疑是正确的。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应该有合理的期待: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的最大贡献就是解决很多人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根本就不应该指望它们创造大量税收。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多数小微企业的创业性质所决定的。
创业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性质截然不同。一种叫机会型创业,比如谷歌的几个IT工程师有了个绝妙的点子,决定自己出来单干、开发全新的产品,于是拿了一笔风险投资就开始创业。类似的创业公司在硅谷比比皆是。硅谷的IT工程师普遍薪酬优渥,年薪15万美元真不算啥。这些人出来创业是为了寻求比原先的工作更好的机会,这就是机会型创业的实质。
另一种创业叫生存型创业,顾名思义,这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创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激进国企改革引发了下岗潮。那时候、东北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出售煎饼果子、麻辣烫和烤鱿鱼的摊位。失去了工作或者找不到好工作的人,总得想办法挣口饭吃吧?生存型创业的目标很实在,就是解决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
机会型创业属于高学历、高知识群体的专利,多数人无缘问津。当下中国的小微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生存型创业的范畴。想想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多数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人在做微商,卖化妆品、保健品、零食的一抓一把;耳熟能详的淘宝网就更不用说了,2013年的店铺数量已达600万以上。
然而,就运营状况而言,多数微商和淘宝店铺也就是勉强维持生存:很多微商仅仅活跃一两年就销声匿迹;由于竞争日趋激烈,2010年以后也很少有人能够依靠淘宝开店致富,能挣口饭吃很不错了。非全职经营的网店则已难以立足[1]。说得直白一些,时下的很多创业者,与当年制作煎饼果子、麻辣烫、烤鱿鱼的下岗职工并无本质差别,只不过是把摊位搬到了网上。对于生存型创业的小微企业而言,只要创业者还能维持生存,就已经是给社会解决大问题了。政府既然不指望小微企业创造多少税收,那么进一步减免税收也就顺理成章:让更多小微企业活下去,政府就减少了很多社会保障和维稳的压力,仍然很划算。
但是减免税收的政策也有局限性,它对盈利的企业才有较大意义。如果小微企业没法实现盈利,那根本就没有企业所得税可以缴纳,减免税收又有多大意义?然而,只要小微企业运转一天,就会产生一天的运营成本。通过简政放权降低小微企业显性和隐性的运营成本,远比税收减免更有价值。
简政放权当然有助于降低显性运营成本:需要审批的项目少了,有些审批手续不收费了,小微企业花在审批上的支出也就少了。但是说实话,审批手续原先的收费倒也没多少钱,简政放权更大的意义在于降低小额企业的隐性运营成本。时间就是金钱,对小微企业而言,用于行政审批的时间没有直接产出,却不能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造成了隐形运营成本。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诒川在海南2014年的人代会上展示他制作的“行政审批长征图”:一个投资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办完手续,需经过30多项审批,盖上百个章,全程最少需历经272个审批日。这个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反映了基层生态的恶劣:不合理的行政管理给企业的运营人为制造了很多困难,以致小微企业该做的事情做不成、或者被耽误了。
行政审批长征图
应该承认,美国政府为小微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其正面经验值得中国学习。美国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理念,可以简要总结为“该管的严管,不该管的不管”。在美国,许多领域的经营存在准入制度,例如专车服务、食品生产、临床样品检测等。但凡涉及准入制度的领域,企业必须获得资格认证才能进入,一旦违背行业规范就会遭到政府严惩,甚至被永久性禁止从事该行业的经营。美国的中餐馆往往是卫生部门重点“敲打”的对象,实在是不光彩。“该管的严管”保证行业内不会害群之马泛滥,也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在美国,如果小微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涉及存在准入制度的领域,那就很少需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一般来说,每年只需在市政府更新一下商业牌照、再报一次税就可以了,实在是非常省心。在“不该管的不管”的宽松氛围下,小微企业可以将全部时间和资源用于经营活动,不需要应付繁多的行政审批,更不会有莫名其妙的检查。放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下,政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精兵简政”、减少小微企业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工作量?比方说,可以考虑让国税、地税、工商等多个部门接纳统一规制的账目和报表,使小微企业只需提交一份材料就能满足多个部门的需求。
美国对基层公务员的管理比较严格,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基层公务员很少吃拿卡要,这也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一般来说,某个地方的小微企业长期发展不起来,一般都和这个地方恶劣的基层生态有关:小微企业底子薄,根本经不起吃拿卡要。遏制基层腐败,本身就是对小微企业的有力支持。
给小微企业多提供些贷款,是不是扶持他们的好方法呢?这个问题倒真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哪怕有良好的动机,也必须采取合适的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结果。
在某些情况下,小额贷款确实能够给生存型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著名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纳斯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2],专门为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她们从事生产经营(之所以用“她们”,是因为获得小额贷款的95%都是妇女)。2004年有6600万人从小额贷款获益,穆罕默德·尤纳斯也因为通过小额贷款使人脱贫的成功实践,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然而,真理只有在特定前提下才能成立。孟加拉乡村银行并非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发放小额贷款的首要目的是帮助人们脱贫,而非通过利贷差牟取暴利。单从商业贷款的逻辑来看,这种小额贷款有着先天不足:贷款者缺乏用于担保的资产,容易造成坏账;贷款者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都明显低于规模以上企业。不过既然孟加拉乡村银行首要考虑的是扶贫,而不是商业利润,那么小额贷款的缺点还是可以接受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没有雄心勃勃的目标,既不打算来个“海外概念股上市”,也不打算通过并购打造“南亚第X大银行”——只要不致出现大面积坏账,银行能够平稳运转下去就可以了。
我们再把眼光移回中国。近几个月,政府为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再三催促银行提高给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这种做法可就有问题了。经过前些年的股份制改造,工农中建交这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如今都是上市公司,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多以它们马首是瞻。上市公司是要看业绩的吧?给小微企业的贷款收益率低、坏账率高,是业内众所周知的事情。于是问题来了:一边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改善管理,增加利润、降低坏账率,层层压下来的业绩指标让各级领导喘不过气;另一边逼着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给小微企业贷款的占比,让它们做一些明显不利于业绩的事情。这让国有商业银行的朋友们很难做人啊!所以,一边是大领导催促贷款,另一边是小微企业望眼欲穿,资金仍然留在银行里。
这里很有必要厘清逻辑:如果非要追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那么商业银行不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就是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国有商业银行不待见小微企业,难道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就特别青睐小微企业吗?呵呵。看一眼美国统计局2012年关于创业公司资金来源的统计报告[3],道理一目了然。
这张图说明什么信息?依靠个人储蓄起家的创业公司,占美国创业公司总量的60.3%,还有10.4%的公司依靠透支个人信用卡获取运营资金,拿到商业贷款的创业公司仅占10.7%。由此可见,哪怕是在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美国,银行的商业贷款也不是创业公司获取资金的主要形式,远不如自掏腰包来得实在。事实上,花旗银行、摩根大通这些美国主流商业银行不算很待见小微企业——给规模以上企业发放贷款,至少能够保证不出坏账、实现“政治正确”,负责贷款的部门何必为小微企业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所以说,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应该自相矛盾。如果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就不该埋怨国有商业银行不够“潇洒大方”;如果非要国有商业银行多给小微企业贷款,最好直接承认这就不是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
我也赞成通过贷款扶持小微企业,毕竟支持生存型创业在当前环境下有较多意义,但是提供贷款的方式要有些变化。既然给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并非市场手段,那就不应该以单纯的商业逻辑来衡量这类贷款,更不应因此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唯有保证银行不致于为此“背黑锅”,为小微企业贷款才能得以稳步推进。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手段可能有两种:
1- 由国家注资,成立专项扶持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如果目标是扶持生存型创业,可以适当参考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运作模式。孟加拉国人口约1.6亿,国土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体量和中国一个省差不多。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也可以在一个或几个省搞试点(优先考虑东部省份),有眉目了再进一步推广。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专项扶持,因此不需要像国有商业银行那样以盈利为主要经营方向,也就不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那些顾虑。至于机会型创业的小微企业,交给国资投资机构(包括天使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来扶持更为合适。
2- 成立专项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性基金。但是基金的具体运作,可以下放到各国有商业银行来完成。这等于每年有一定指标的政策性任务,有点类似助学贷款,但是盘要大得多。政策性基金的财务进行独立核算,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业务分离。如果政策性基金运营得好,可以对操盘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如果运营得不好,至少国有商业银行不致“背黑锅”。无论出台什么政策,总要有人愿意做事才好。中央政府对政策性基金的注资可以分期,成效卓著就追加投资,成效欠佳见好就收,风险也算可控。
就短期而言,生存型创业的小微企业对于保障就业确实有一定意义。但是就长远来看,生存型创业的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终究是弱者,毕竟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小生产者、小私有者在规模化经营的企业面前很难说有什么优势。所以说,这类小微企业可以作为国民经济有益的补充,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仍要仰仗培养一批体量较大的企业,例如华润、华为、中国商飞等等。至于机会型创业的小微企业,那就多多益善了:这类小微企业如果做起来了,要么自己变成大企业(比如大疆),要么被大企业收购,但是创造出来的技术肯定实实在在地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参考资料:
【1】新浪女性:http://eladies.sina.cn/?sa=t184d1189892v108&from=wap
【2】维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孟加拉乡村银行
【3】http://wsbaohio.org/get-involved/sponsor/20-funding/14-business-funding-source-statistics-from-the-us-census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