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终成匠心: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背后的上海工匠精神

来源:《上海工匠》

2023-09-20 08:39

杨磊

杨磊作者

运-20发动机涡轮轴锻造师

罗开峰

罗开峰作者

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首席技师

导读:2023年9月19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工博会规模之大、能级之高、新展品之多均创历史之最,全世界工业制造、产业链的最先进成果齐聚上海。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同时又是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发祥地,这里集聚着中国最优秀的产业工人。上海的产业工人群体从20世纪初的53万人,发展到如今的1200万人,他们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更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

从造船、航空航天、自主品牌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到国产大飞机C919……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产业工人,以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用智慧和汗水开拓着砥砺前行、高质量发展的自主前行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他们共同书写了上海的绚丽篇章。

本文节选自《上海工匠》一书,希望通过唤起伟大的“工匠精神”,使工匠们为社会所认可和尊敬,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文/杨磊、罗开峰】

01. 运-20背后的故事

2017年7月30日,在内蒙古朱日和的莽莽高原大漠上,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正在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前所未有的磅礴气势,自信地向世界展示中国自主研发的最新军事装备,以此庆祝自己90岁的生日。

随着阵阵轰鸣,空中作战部队穿云破雾来到阅兵现场。在呼啸而过的空军编队中,有一架被军迷们亲切称为“胖妞”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战略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拥有超强的运载能力,能迅速将装甲车甚至主战坦克运至一线战场。

而此时,远在1700多公里外的上海,有一个人正在紧张地关注这场阅兵仪式。他就是杨磊—运-20发动机涡轮轴的锻造师。杨磊表示,生产的产品能运用到国家重点的军用装备上,他感到非常自豪。

低压涡轮轴是运-20发动机中的核心部件。由于航空发动机的特殊要求,涡轮轴的形状被设定为一根一头粗一头细的同心圆柱体。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台锻压机能自动锻压出符合精度要求的异型件,只能依靠人工锻造。杨磊介绍说,作为特殊的军用装备产品,操作误差必须控制在10毫米以内。

运-20  图源:央广网

国际上通用的办法是分别锻造出两根不同粗细的同心圆柱体,再将其焊接起来。但是低压涡轮轴必须在高温高速的状态下运转,一旦焊接出现问题,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机毁人亡的惨剧。要彻底消除这个隐患,就必须将涡轮轴一次锻压成型。作为宝钢特种钢材有限公司锻压事业部的首席操作,杨磊决定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术攻克这个难题。然而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事们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同事们纷纷表示:杨磊是不是疯了?竟然敢夸下这样的海口!

不服输的杨磊直接把铺盖搬到了车间,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钻研。白天他们在锻压机上不断测量数据,晚上则寻找资料,为第二天的实验做准备。

由于涡轮轴采用的是高温合金钢材料,价值上百万元人民币,无法进行重复实操,这让所有人都犯了难。从小就爱动手做模型的杨磊灵机一动—既然实际的钢材不能锻压,那不如做个模型进行模拟。

模型有各种形状,一个形状代表着一个火次的完成状态。为了让模型更接近锻造的效果,杨磊还特意在木头外漆上了红漆,这不仅代表着1 200摄氏度锻造炉中火红的钢铁,更是上海钢铁工人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而不断探索的决心。经过十多个昼夜的不断钻研和研究,杨磊终于拿出了一整套的涡轮轴锻造数据。第一根一体成型的低压涡轮轴顺利在宝钢特钢的车间被锻造出来。杨磊不服输的性格和对锻造的痴迷,再一次征服了所有人。

02. “快乐的打铁匠”

对于杨磊来说,对锻造的喜爱,30年前就深深扎根在了他的骨髓里。杨磊说,他是1987年进厂的,刚进厂那会儿,他看到如此先进的设备,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做好这份工作。

杨磊在工作中  图源:宝钢官网

20世纪80年代,上海工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钢铁行业大规模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自动化锻造机。杨磊所在的班,就是上海为定向培养锻造人才专门设置的班级。而在此之前,中国的锻造工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手艺也都是老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经过系统培训而获得满心优越感的杨磊,当他带着满腔热情走进锻造车间,迎接他的却是一盆冷水。

师傅递给杨磊一把榔头,在锻压好的钢材上敲钢印,成了他在车间最主要的工作。这一敲就是三年。和杨磊一起进车间的同学,因为没机会摸到设备按钮而心灰意冷,有的甚至选择了转行。可小个子的杨磊却坚持了下来,不仅如此,他还另辟蹊径从单调的敲钢印工作中得来了学问。

杨磊在锻造间  图源:宝钢官网

杨磊介绍说,同样的温度,同样的力量,敲得深浅不一样,是因为钢的合金比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他依此类推,变相地掌握了钢材的变形量,对以后的操作也有一定帮助。

锻压车间是宝钢特钢有名的高温作业岗位之一,负责敲钢印的杨磊常常要留在现场,直面1 200摄氏度高温的锻件。在这样的高温下,即使站在几米开外的地方,皮肤都会一阵发烫。

师傅在锻压钢材时,杨磊会仔细观察操作流程。三年中他愣是靠着勤学苦练,将136个操作按钮的位置铭记于心,闭着眼睛都能准确找到所有按钮。

1991年,杨磊被推荐参加全厂的大比武,并一举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正是在这个时候,宝钢特钢接到了一个新项目—为核电站的主管道锻造筒形钢板。杨磊介绍说,板皮的开配任务,就落实到他们特钢的锻造上,开发这个新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03. 在“严师”教导下迅速成长

当杨磊带着他的团队,潜心钻研核电钢板锻造技术的时候,另一位年轻人也投身于了中国的核电事业。在之后27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手持焊枪,以出神入化的焊接技术,参与数个国家重点核电站的建造。他就是罗开峰。

罗开峰的父亲是一名核电施工一线的管道工人。作为“核二代”,对于核电事业的热爱从小就流淌在罗开峰的血液里。20岁那年,罗开峰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特招,成为核工业第五建筑公司的一名电焊工。

罗开峰至今仍记得1990年3月第一次焊接的经历。据他回忆,当时师傅把焊枪和电流调好,手把手教他烧了三条缝。他心想,原来当焊工一点都不难嘛!学徒罗开峰依样画葫芦,很快就把师傅留下的一堆T形支架全部焊完。

当罗开峰找来师傅检查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满心以为师傅会对他的表现给予夸奖。可师傅却不动声色地拿起了锉刀,将罗开峰焊接的支架一个个挫开,结果让罗开峰傻了眼,焊缝内气泡和夹渣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地方根本没有熔合。罗开峰等到的不是师傅的表扬,而是严厉的批评。师傅说,要做焊工,就得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当个好焊工,否则就趁早转行。

罗开峰在工作中  图源:中核五公司官网

所有的傲气和自大都被击退,罗开峰终于意识到,原来焊接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从那时候起,他就暗下决心要做得更好。不间断地学习,成为罗开峰练就一身精湛焊接技术的秘诀。

每天早晨,罗开峰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操作台,反复练习焊接技术,直到晚上光线暗得不能再继续工作,他才会离开。除了每天花8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练习焊接技术,每天早上罗开峰还要练习杠铃和蹲马步,让自己的手和脚在焊接的时候变得更加稳定。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汗水铸就的基石盘稳如山,凭借着对焊接近乎痴迷的琢磨,罗开峰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以优秀的焊接技术夺得了公司举办的青工技能大赛第一名。

04. 援建千日,相思万里

1991年根据中巴核能合作协定,中国将援助巴基斯坦在恰希玛地区建造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型核电站。

当时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已经投入使用,然而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核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然存有怀疑。作为中国核电出口的第一站,恰希玛核电站的建造工程成了证明中国核电水平最重要的环节。

当时中国核工业第五建筑公司承担了核电站核岛和常规岛的全部建造任务。作为公司焊接能手的罗开峰被委以重任,带着一个五人焊接小组,负责恰希玛核电站主管道的焊接工作。一根4.8米长、9吨多重、管径接近1米的主管道,焊接变形量要控制在0.8毫米内,差不多就是4根头发丝的直径。这样精确的精度要求让第一次承担重任的罗开峰犯了难。

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  图源:澎湃新闻

罗开峰回忆道,第一次焊的时候,在八点钟的一个位置,出现了缺陷。罗开峰当机立断暂停了主管道的焊接。整个焊接小组和技术员用最薄的钢板开始做实验,然后再一层层地往上加码。

整整三个月,罗开峰顶着巴基斯坦近50摄氏度的高温,每天焊接超过10个小时,即使是在休息的时候,他也拿着钢板的边角料,反复琢磨焊缝的纹路和角度。罗开峰说,因为管壁很厚,中途的检测只有三次,分别是焊接至15毫米、50%、100%时。也就是说在中途不能再出现其他的问题,特别是产生一些焊接的缺陷,比如说夹渣、气孔。

经过前期千百次的试验和反复攻关,罗开峰和他的团队终于掌握了主管道超厚壁的焊接技巧。由罗开峰焊接的主管道焊缝,在验收时全部达到100%的合格率。

很快,罗开峰到巴基斯坦工作已经满两年。按照规定,他将有一次回国探亲的机会,而这次机会对于罗开峰来说尤为珍贵。1996年,当罗开峰接到前往巴基斯坦建设核电站任务时,他的妻子刚怀孕四个月,出国前,罗开峰把妻子送回了成都老家。妻子在采访中说道,当时她刚怀孕,丈夫就要出国,一旦出去,时间可能会很久。当她思念丈夫,眼泪就会情不自禁,想起那段日子,如今的她内心也是说不出的滋味。

到了国外,罗开峰只能把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寄托在书信之中。当时恰希玛工地有超过500名中国工人,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罗开峰都要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只为等待和妻子互诉衷肠的短短几分钟。尽管如此,从工地走到电话亭的500米,罗开峰会觉得无比快乐。

妻子回忆道,老家的崎岖山路不好走,怀孕的她全身浮肿,即便这样,她也愿意步行一个小时去公用电话亭,等待丈夫的电话。罗开峰说,他第一次听到孩子的声音是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当他听到孩子叫了一声爸爸,内心激动又难过。

罗开峰顶着近50摄氏度的高温进行焊接  图源:《上海工匠》

到巴基斯坦工作满两年,罗开峰便向公司提出申请,希望能回国探望一下自己的家人,还有从出生就没有看过一眼的儿子。申请很快就被批准了,正当罗开峰满心欢喜地收拾行囊准备回国时,巴基斯坦方却提出了异议。他们说,恰希玛核电站马上就要进入验收环节,如果罗开峰回国了,验收出问题了怎么办?听到这个异议,罗开峰犹豫了,一边是对他报以信任的外国专家,一边是多年未见的家人。左右为难之际,他收到了妻子的来信。信中,妻子劝他暂时不要回国,并安慰道,自己能做的就是尽量支持他,家里的事情,让他不要操心。

罗开峰退掉了回国的机票,专心投入到恰希玛核电站的验收工作中。经过两年八个月的奋战,恰希玛核电站全面通过了巴方的验收,中国核电出口第一战取得胜利。而对于罗开峰来说,在巴基斯坦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相隔几万里的思念,妻子和孩子,是他工作最大的动力。

罗开峰的妻子说,她舍不得丈夫,心疼丈夫去那么远的地方从事如此高危的工作。她曾经买毛线学针织,只为给丈夫织一件毛衣,希望异国他乡的丈夫天冷的时候能够穿上,更是寄托了自己对丈夫的想念。罗开峰回忆说,那件毛衣一直陪伴着他,去了巴基斯坦、去了秦山二期、去了三门……

罗开峰把对家人的思念寄托在书信之中

罗开峰表示,电焊工就要不怕烫、不怕苦、不怕脏,前期付出越多,核电运行才能越安全,老百姓也就越安心。

05. “钢铁工人,绝不能被温度打倒”

当罗开峰努力克服高温铁水对焊接稳定产生的影响时,在上海宝钢特钢的锻造车间里,杨磊也正在经受高温带来的最艰难挑战。自从进了特钢,有一句话时常挂在杨磊嘴边:钢铁工人,绝不能被温度打倒。然而这一次,杨磊却被温度给难住了。

2003年,一家国家级重点科研单位向宝钢特钢提出要求,需要锻造一批新型难变形高温合金产品。这种钢材的可变形温度范围只有区区50摄氏度。杨磊介绍说:如果温度过高,材料变得就像豆腐一样,一碰就会开裂;温度低了,它就根本不能变形,像金刚石一样坚硬无比。

50摄氏度的温度区间意味着锻造时间只有短短5分钟,即使是三秒钟就能锻造一次的熟练工人,在5分钟内也只能锻造100次左右。之后钢材就必须重新回炉3到4个小时进行升温。而要完成整根钢材的锻铸,这样的回炉至少需要10次,是一般钢材回炉次数的两倍。

杨磊介绍说,火次增加,会造成能源的消耗,势必还会增加锻铸的难度。怎样才能在不影响锻铸效果的情况下,增加高温合金钢的锻铸时间,杨磊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时值8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锻造车间内1 200摄氏度的火炉更是让车间的温度直线上升。为了给工人们降温,厂里会在车间内的指定地点提供冷饮。一天杨磊无意间看到包裹在冷饮外的棉布包,这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杨磊说,夏天保存棒冰,为什么给棒冰盖上棉毯?这是为了不让它快速融化。锻铸时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于是杨磊找来一大块防火棉,把烧好的红钢包裹得严严实实,再次测量温度,果然红钢的降温速度减缓了。

被包裹上防火棉的红钢  图源:《上海工匠》

之后杨磊和团队成员更是采用预热、保温、高温锻压等一系列非常规手段,最终将原本5分钟的锻造时间硬是延长到了宝贵的8分钟,从而一举打开了新钢种锻造的光明之门。杨磊的徒弟说,包石棉从炉子里拿出来就有1 000多摄氏度,工人上去包的时候是非常烫的。他一旦看到没有包好,就会上去铲掉,重新再包,这样的温度、这样的环境可想而知有多么艰苦。

千锤百炼之下,杨磊不仅完成了对高温合金钢的锻压,将无可匹敌的“硬度之王”加冕在了国之重器上,同时也把自己锻造成了一块好钢。在这之后,他仍不断自我加压,形成了一批实用性强、操作简便、收效显著的新工艺、新技术。并总结出快锻生产的八项先进操作法,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工人专家”。杨磊成为公司技师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以他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申请了16项专利,也累计创造了近亿元的经济效益。

06. 挺身而出的“先锋焊将”

正当杨磊努力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的时候,远在秦山核电站的罗开峰,也同样遇到了更为紧迫的任务和挑战。

2001年,告别了恰希玛核电站,罗开峰又接到了新的任务—秦山核电站二期主蒸汽管道的焊接。凭借着在恰希玛积累的丰富经验,罗开峰带领组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全部12根主蒸汽管道的焊接,并且顺利通过验收。

然而还没等他喘口气,一个坏消息传了过来:由其他组负责焊接的秦山二期一号核岛主管道在检查中,被发现接管座处焊缝存在线性缺陷。罗开峰表示,必须要返修,否则裂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它会成为今后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隐患。

经各方专家确认,缺陷位于离管道内壁约2毫米的位置,挖补修复难度极大。一旦挖穿或者缺陷处理不干净,就会导致严重的核安全隐患或者整段管道的报废。

如果主管道报废重新生产,周期将超过3个月,经济损失上百万元,这无疑对当时已经装料完毕马上就要进行商业运营的秦山核电站二期1号机组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然而一想到要带着电焊枪爬进狭窄的主管道,在靠近主反应堆的部位进行焊接操作,很多焊接高手都望而却步。关键时刻,罗开峰挺身而出。

罗开峰在狭窄的空间内工作  图源:《上海工匠》

戴上面罩,穿上防护服,罗开峰爬进了主管道。由于管道直径不超过1米,他只能用爬行的姿势匍匐前进。在狭窄的空间内操作,不要说坐着直不起腰,就连蹲着都成了奢侈。罗开峰只能蜷缩着身子,以一种扭曲的姿态对缺陷处进行勘查。整整6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找到了缺陷所在的位置。

凭借娴熟的操作手法,罗开峰完成了对缺陷的清理。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据罗开峰介绍,对这个缺陷进行返修时,缺陷距管道的内壁只有2毫米,如果一不小心把它烧穿的话,会导致整个管道的报废,这样就前功尽弃了。

摇曳的电焊火花看似微弱,却能在不经意间引发一场灾难。罗开峰一次又一次操作着焊枪,焊出一道道完美的月牙形焊缝。在罗开峰进入管道10个小时之后,凭借着娴熟的技巧和稳定的心态,他毫无偏差地完成了修补任务,最终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返修完成,罗开峰脱下防护服,此刻的他,感觉手脚都僵硬了。

07. “工厂比我更需要你”

“遇到紧急任务,作为党员,我不上去谁上去!”—这是罗开峰常挂在嘴边的话。从1991年入党那一刻起,罗开峰便牢牢记住了自己在党旗下的铮铮誓言。面对国家交付的重托,他时刻冲在最前面,发挥着模范带头的作用。而在宝钢特钢的锻造车间,杨磊也在重复着同样的话语。

2013年,国产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的研发进入关键时期。这一次宝钢特钢承担了运-20发动机低压涡轮轴的锻造任务。然而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又摆在了杨磊面前。世界通用的锻造教科书对于钢锭墩粗的粗长比限定在2.5左右,特钢工程师王工说,这远远超过了教科书上规定的,包括他们以前做过的对这类产品的要求。

车间再次成了杨磊的家,白天他和专家、同事反复讨论、分析,夜晚就在办公室里进行模拟操作,实在困了就在操作间稍微眯上一会儿。然而,当红钢被安置到墩粗台上进行第一次墩压时,问题出现了。杨磊回忆说,生产第一根产品时,一压就弯了,而且呈标准的S形弯曲。

杨磊给涡轮轴做模型  图源:《上海工匠》

正当杨磊在厂里为寻找墩粗方法感到焦头烂额的时候,另一个噩耗传了过来。杨磊的父亲因为肠癌需要立刻动手术,作为儿子的杨磊必须马上赶到医院签手术同意书。当杨磊看到病危的老父亲,这个在工作中始终坚强乐观的男人,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杨磊的父亲回忆说,那天儿子陪了他一个晚上,第二天他醒来后,就执意让儿子去上班,毕竟儿子工作挺忙的。杨磊不太愿意,可是执着的老父亲坚决让儿子去上班。面对刚刚苏醒的父亲,杨磊怎么也不同意回到厂里。常年繁忙的工作让他不能时时陪伴在父亲身边,这已经让作为儿子的杨磊感到无比愧疚,这一次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好好陪陪父亲。

“工厂比我更需要你”,望着作为老党员的父亲术后虚弱的身影,听着他朴实的话,杨磊再也坐不住了,他匆匆返回车间再次投入到涡轮轴的墩粗实验中。在技术专家王资兴和攻关小组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攻关,最终杨磊成功完成了粗长比超过教科书标准的钢锭墩粗,为之后锻铸出各项组织性能指标全部满足设计要求的涡轮轴锻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久之后宝钢特钢收到了来自国家航天局的贺信,信中说“由贵单位配套研制的锻件产品在试验过程中性能稳定,工作可靠,达到了军品型号使用要求……这是贵单位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的又一突出贡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08. 一手绝活,满心梦想

在上海的锻压车间,杨磊攻克了墩粗的难关。而远在浙江三门的罗开峰,也遇到了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全球首个第三代压水堆AP1000核电机组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建造中。

而这一次,罗开峰和他的团队又遇到了新课题,他们必须使用窄间隙自动焊设备完成主管道的焊接。当时国内核电站的主管道焊接还停留在手工焊阶段,选择机器焊接意味着从头再来,而且成败未知。

而此时的罗开峰已经是业内传统焊接技术的顶尖能手,面对全新的领域,罗开峰主动请缨参加自动焊攻坚小组。为了尽快掌握机器焊接的窍门,中国核电第五建筑公司费尽周折,花费了30多万元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购买了相关的技术材料。然而等拿到资料,罗开峰才发现,这些数据并不能应用于核电站主管道的焊接。据他介绍,因为机械设备不一样,其性能可能是有差别的。

花费巨资买来的资料变成了一堆废纸,而此时,三门核电站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罗开峰心想,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三门核电站的建设。罗开峰和技术人员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试验攻关。

从最简单最小的一个管子开始,一遍遍焊接,不断摸索掌握机器的性能,也不断反推各种参数。他们甚至在上海金山的焊接车间制作了一个和三门核电站主管道完全相同的模型,进行模拟焊接。然而反复实验了3次,主管道窄间隙焊接的最后部分却始终达不到完美的效果。罗开峰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个时候,师傅找到了罗开峰,默默递上一把焊枪,对他说,操作和控制自动焊的,永远还是人。师傅的话一语点醒梦中人,罗开峰茅塞顿开。回到单位后,他几天几夜蜷缩在主管道的模型中,尝试各种方法,终于发现,通过人工仰位焊接,可以弥补窄间隙焊接的最后部分。

回到三门,罗开峰带着他的焊工班正式进驻核岛。历经5个月的工期,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主管道的焊接任务。所有焊口目视、液体渗透、射线探伤检测达到100%的合格率,并且一次就通过了役前超声波检测。

同年,罗开峰参与的“AP1000反应堆冷却剂管道安装与焊接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13年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了业内“先锋焊匠”的美誉。

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  图源:搜狐科技

回到上海,罗开峰将这次三门核电站焊接的经验记录在笔记中。这本笔记里记录了他从刚开始接触焊接以来所有的疑难分析、经验总结和归纳整理,含金量极高,被大家誉为“大师宝典”。“大师宝典”闻名遐迩,公司的新进员工都会找罗开峰来取取经,而他总是耐心解答、倾囊相授。

2013年,公司以他的名字成立了“罗开峰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经先后培养出12名优秀的窄间隙焊接操作工。

罗开峰表示,作为一名焊工,作为一名核建人,也作为一名党员,将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认认真真去焊好每一根焊条,同时还要培养更多的焊接人才,为祖国的核电建设发光、发热。

2017年7月21日,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完成了热试,即将首次装载核燃料。而罗开峰却没有休息,他马上又要奔赴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在那里,他将参与建设全球第二座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以“华龙一号”核技术为核心的核电站。而此时,在锻造车间里,杨磊也在为新的石油钻探主轴与高温继续奋战着。

不受百炼,无以成钢,千锤百炼,终成匠心。匠心,不仅体现在工匠对工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对产品精雕细琢的打磨上,更是要求工匠们不断超越现有的科技水平,让先进技术真正成为双臂的延展,从而打磨出属于大国工匠的精彩绝活。也正是有了追求极致的上海工匠、中国工匠,才使得中国制造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由大变强的跨越,从制造大国逐步向制造强国迈进。

【本文节选自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工匠》一书。】

责任编辑:史岱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