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马英九返乡,对冲了一场“大两岸”的政治危机?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3-24 07:51

雁默

雁默作者

台湾自由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这是马英九第一次访问大陆,加上这也是70多年来第一次,割了眼皮的前任“岛主”卸任后返乡祭祖,事件本身还是很有历史意义。

当然,这份历史意义会在岛内被冲淡到不留痕迹,因为马英九没有英雄特质,更没有枭雄特质,不会做出令各方难以无视的历史性演出,国民党则更不敢炒作。

国民党人一方面怕马此行影响选举,另一方面也判断马是“顾大局”的人,在大陆的表现会很克制,避谈政治,不至于为选情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评估,恰恰正是马英九只能“顾小局”,不能顾大局的证据。

公平地说,马是1949年至今,政策性拉近两岸距离的唯一人,而且到今天为止,仍是台面上唯一够份量的、拒绝放弃统一选项的政治大咖。当然,也有人评述,由于马执政时的因小失大,错失了和平统一的最佳窗口期,致使岛内大幅流失维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之后的局势种下恶因。

旧事难重提,何况世界已换新颜。

反向穿梭?

马英九访陆消息传出时,时值中俄领导人会晤,双方的联合声明可以说正式开启了多极时代的国际新秩序,“和平大战略”展现了中国的高度与主要外交线索,“和平,发展,自主”的调子将回荡在世界各地。

马英九访陆期间,正好会碰上了访华的巴西总统卢拉,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有可能访华,因此可以说,自中国促成沙伊和解后,随后的俄罗斯行程,以及卢拉、马克龙和马英九的到访,北京在短期间有五次机会,扩大和平诉求的声量,将“和平 vs 战争”的叙事清楚地展示给全球,以平衡西方刻板的“民主 vs 专制”,并寻求孤立美国内部的好战份子。

有人说,中东若走向和平,俄乌冲突也走向停战,美国所能操弄的下一个战争爆点将只剩台湾,也就是说,世界处处鸽声,台湾反将成为离和平最远的地方,在此危机时刻,台湾谁能搭建两岸和平的桥梁呢?

会是马英九吗?

马英九(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马英九访陆期间定为3月27日-4月7日,正好与蔡英文“过境”美国访麦卡锡的时间重叠,台湾舆论认为这是在中美关系恶劣的当下,两颗“棋子”反向而行,目的却是殊途同归——上演避战的政治大戏。

蔡英文主张“备战才能避战”,马英九主张“避战就得谋和”,前者婉拒了麦卡锡今年来台,是怕因此触怒北京,影响“选举”;后者不乐见麦卡锡来台,但访陆行程中没有北京,是怕因此触怒华盛顿,影响“选举”。因此说,这是殊途同归。

或曰,今年中美双方都有棘手的内部问题需要解决,形势要求降温台湾问题,但又碰上了台湾的“选举年”,降温也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麦卡锡问题可望暂时缓解。而马英九的访陆之行,或可抑制美方在蔡英文“过境”的舞台上演得太过分,理论上对冲了一场“大两岸”的政治危机。

因此,对北京与华盛顿而言,既然不急着在台湾问题上摊牌,让两个份量相当的台湾政治人物反向穿梭,也能避免局面急速升温并失控,因此可预期,中美双方将透过这两颗“棋子”各言尔志,卸除部分紧张氛围。

但我想,不能不考虑负面因素。最近大陆的和平战略斩获,让美方在面子上与里子上受到双重打击,会不会因此玩什么过火的把戏,还不好说。

对美方而言,中方汇集各种资源呼吁和平解决争端,推动中东、俄乌、拉美都走入和平发展轨道,是单极霸权国际秩序瓦解的警讯,美国自然会想方设法挑起新的争端,乖巧的蔡英文就是现成的活棋,因此在和平鸽声里也暗藏危机。

看马英九访陆,应该先对“和平里的危机”局势有一番认知,比较有意义。

新保守主义势力与“杰克逊主义者”

上次说过,沙伊和解对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Neocons)是重大的挫败,中俄领袖高峰会则正好碰上伊拉克战争20周年,国际舆论掀起一波对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声讨,尤其是美国内部的反新保守主义势力阵营,围剿最力。

在对俄乌冲突感到疲惫的此时,西方虽然仍嘴硬,但私底下盼望俄乌停战(包含美国共和党在内),拜登与他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僚属与民主党鹰派,正承受愈来愈大的压力。

“美国及其盟友在2001年至2020年间,向其他国家投掷超过337,000枚炸弹和导弹。平均每天46枚,日复一日,持续20年”,这股反战的声量,随着中国对俄乌冲突的和平呼吁,以及伊拉克战争20周年的大检讨,而得以放大。

反战的西方势力,要求西方正视全球南方国家在去年联合国大会,与今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和平呼声,批判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及其欧洲附庸,早在2003年撕毁联合国宪章并入侵伊拉克时,就已失去道德领导权。

西方内部的反战阵营只是反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其中一股力量,其他还有好几股势力正在汇聚反战能量,最让新保守主义势力头疼的,其实是共和党内的“杰克逊主义者”(Jacksonianism)。

因受限于篇幅,在此对“杰克逊主义”无法详述,读者只需要知道,特朗普就是宽泛意义上的“杰克逊主义者”,他们有民粹特质,在外交态度上接近孤立主义,反干涉主义。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大致说明了“杰克逊主义”的总体态度。

“杰克逊主义者”认为,花太多资源在外国是浪费,应将绝大部分资源投注于美国;但谈到对中俄的态度,“杰克逊主义者”对俄罗斯相对友善,但却很反共,因此在中俄问题上,倾向“美国就算要在外国投入资源,也因投资于反华,而不是反俄”。

“杰克逊主义者”虽然只是共和党内的派中之派,但随着美国对乌克兰的投入愈来愈吃力,他们主张“不该给乌克兰空白支票”的声量也就愈来愈大,现在已对新保守主义势力形成了压力,连带动摇了拜登的援乌抗俄战略,以及他寻求连任的正当性。

换言之,从中国的和平战略角度看,新保守主义势力是主要敌人,“杰克逊主义者”是次要敌人,对俄罗斯就更是如此。所谓“美国的欧洲附庸”,其实就是“新保守主义势力的欧洲附庸”,唯有遏制新保守主义势力,中欧与俄欧的关系才有机会缓和,欧洲也才勉强谈得上自主性。

镜头拉回东亚。积极“武装”台湾,要求日本扩军,组建AUKUS,遥控韩国,主要都是新保守主义势力在作妖,他们就是伊拉克战争的祸首。“杰克逊主义者”之所以对上述议题都予以支持,是因为他们反共反华,而不是苟同了新保守主义势力路线。

中俄关系不断拉近的战略意义之一,就是寻求孤立好战的新保守主义势力。

“矿坑外的金丝雀”

对台湾的现实主义者(同时也是疑美论者)而言,中俄领导人会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如果大陆“坚持平等,理性,务实对话协商”,不只是针对俄乌冲突,也不只是有感而发,而是着眼于努力消除全球各角落的争端,并确实有所斩获,那么俄乌和解的道路,也就会被看作解决台湾问题的范式之一,有利于推进两岸政治谈判。

这些盼望,都得在有效削弱新保守主义势力后,才有机会顺利推动,即便有望开始推动,恐怕还得应付势力坐大的“杰克逊主义”。在此局面下,马英九理应做一只“矿坑里的金丝雀”,公开示警美国好战份子对两岸的危害,但至今,他始终驻足于矿坑外。

煤矿工人之所以带金丝雀入矿坑,是因为金丝雀对有害气体敏感度较高,是风险指标,这就是所谓“矿坑里的金丝雀”。

台湾人民现在是在美国矿坑里吸毒气而不自知的矿工,疑美论者就是坑里的金丝雀,而马英九虽已警觉到风险,也只是偶而在矿坑外叫两声,还与疑美论者保持距离,不敢公开质疑美国,因此实不敢指望他在大陆能展现什么金丝雀功能。

诚然,马英九公开主张两岸应透过协商与谈判取得和平,与大陆目前的战略契合,但空谈和平谁都会,表明立场却缺乏实际作为,是浪费了自己的政治份量。而这种政治性克制与置身事外,别说顾大局,小局也不见得顾得上。

马英九理应比谁都清楚,现在的时局与他执政时已有180度大转变,因为彼时新保守主义势力在“反恐”,现在是“反华”,军工复合体的业务从中东转移到台海、东海、南海、澳洲,以致马曾经的成功路径,现在完全行不通了。那些对两岸都亲的美国官员,现在也全被推离决策圈,因此马如果想避战谋和,何不走进矿坑里?

马英九走访中山陵的时候别忘了,你拜的是“矿坑里的金丝雀”,若孙中山只敢待在矿坑外,就没有中山陵了。

也有舆论研判,这不会是马唯一一次访陆,因为这次马不方便谈政治话题,但大选后的顾忌就会少很多。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麦卡锡今年不来,明年也会来,俄乌冲突今年不停战,也拖不过明年,美国恐将把目光东移,在台海生事。

或许彼时,马英九才愿做矿坑里的金丝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杨珈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

德总理率商业天团来华,“没中国不行”

“伏特台风”真相:美方和微软以黑客栽赃中国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伊以互相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