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选举结果有利于小马科斯以小博大,对付中国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5-14 13:42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被视为菲律宾历来影响最深的选举结束了,但两大家族的激烈对抗却没画上句点,因为没有一方获得绝对胜利,或遭到彻底失败。虽然参议院选举结果对小马科斯相对有利,但杜特尔特阵营在其根据地大获全胜,谁都没能消灭谁。
在投票前需要禁酒,需要武装部队协助维护秩序,选举后,因为大规模候选人买票,菲律宾选民得以大举消费,推动短期国内生产毛额的成长……这些现象显示,“王朝政治”依旧,大部分选举结果在选前就确定了,菲律宾民主的丛林属性未变。
因此,我们不需要关心奇形怪状的菲式民主,只需要评估地缘政治在选后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莎拉·杜特尔特的政治前景,而选举结果对她的副总统身份不利。
目前选票统计显示,决定莎拉·.杜特尔特命运的参议院改选(半数席次),12席中有5席属于小马科斯阵营,另有5席属杜特尔特阵营,双方都没有达到决定性的9个席次,以为弹劾案一锤定音。
不过,现任的12席参议员,赞成弹劾的有6席,反对的有2席,摇摆但倾向弹劾的有4席,而弹劾门槛为16席,因此,现任议员加上新任议员倾向定罪的席次并不难达到法定门槛,莎拉·杜特尔特被弹劾的机率很高——如果她让参议院进入弹劾程序的话。
事实上,处于弱势的莎拉·杜特尔特还有一个方法可以避免被弹劾,避免失去2028年的选举资格,那就是在7月弹劾程序启动前主动辞职,以确保杜特尔特阵营还能积蓄3年的政治能量,将决战延长到2028年。
这对莎拉·杜特尔特虽非理想的局面,却凸显了老杜特尔特对选情的准确预判,即参议院选举很难翻转局势,多数席次是竞选连任,取而代之并不容易,杜特尔特阵营不能把最重要的家族成员投入于大概率失败的选举。
选举结果证明,老杜特尔特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两名选上了国会议员,一名选上了达沃市副市长,老杜特尔特自己则以碾压性优势赢得达沃市市长宝座。即便国际刑事法院将老杜特尔特困在海外,其子仍能代理市长,延续家族政治生命。
杜特尔特以压倒性优势当选达沃市市长法新社资料图
能取得这个虽不令人满意、但也远未绝望的结果,老杜特尔特自我牺牲的决定是最关键的因素。比起6成左右、被粗略归类为“反杜特尔特”的松散民意,4成的杜特尔特支持者是一个更为团结、活跃、具有战斗力的整体,而这得益于“政治受害者”的身份政治逻辑。所以才说,杜特尔特阵营守住了日后再大干一场的政治能量。
因此之故,莎拉·杜特尔特若选择主动辞职,有其合理性,除非她能在7月之前,策动两席立场摇摆的参议员反对弹劾。但这有点难度,因为两大阵营之外,还有理念型的进步派在参议院作为关键少数,而进步派十分厌恶老杜特尔特总统任内的反毒战争,以及莎拉·杜特尔特的粗野风格。
以洪蒂维洛斯为首的进步派,理念亲西方民主,既持排华立场,也厌恶王朝政治,因此,既反杜特尔特,也反小马科斯。这个派别与其盟友在参议院的席次大致与杜特尔特阵营相当,具有左右逢源的底气,却也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处境,而这是中间派的基本特征。在政争与政策的决战中,只要押对宝,中间派获益最丰;押错宝,中间派受伤最重。
对未来地缘政治走向的评估,得先大致了解这次选举的意义,以及小马科斯的处境。
小马科斯想长期执政,可能性不高
关于选举结果对地缘政治走向的影响,可从三个维度分析情势:“精英 vs 非精英”,“亲中 vs 反中”,“政治 vs 经济”。
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而在这次选举的18320席公职中,仅12席参议员席次最具参考价值。其余地方选举遵循丛林法则,纯属地头蛇政治,对区域局势基本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从“亲中 vs 反中”角度看,根据民调(Pulse Asia 2024年),菲律宾有65%的民众不信任中国。尽管立场亲中的老杜特尔特在卸任时仍拥有高支持度,但小马科斯之后的政治转向与积极炒作,确实有效削弱了该国的亲中力量。
从“精英 vs 非精英”角度看,小马科斯政府的改革支点,来自于精英阶层对政治与经济改革的迫切渴望,在政治层面希望结束“王朝政治”——即少数家族支配政治——在经济层面希望实现GDP跃升。相对地,杜特尔特家族是地方主义,有着鲜明的反精英色彩。获得60%-70%精英支持的小马科斯则是投机分子,以改革大旗投精英所好,但真实目的是长期支配菲律宾政治。
从“政治 vs 经济”角度看,大致而言,小马科斯主张经济自由化与多元化,因而受到财阀与国际化企业的支持,有利于“远中亲美”的政经路线;相对地,杜特尔特侧重于基建和扶贫,较受中小企业与一般民众支持,有利于“亲中远美”的政经路线。
政治能量与经济主张所建立的利益结构息息相关,小马科斯利用65%的排华情绪,铺陈经济改革与政治转向的正当性,并由此获得大部分商界精英的支持。
说到底,杜特尔特与马科斯虽然在若干政经主张上有所重叠,但最大的分歧在于,是要站在中国的肩膀上促进菲律宾的发展,还是站在美国的肩膀上?
小马科斯的修宪行动,牵动以上三个维度,在经济改革的部分——开放外资超过40%持股比例——虽然获得了精英阶层的多数支持,但其政治议程却因有一家独大、长期执政的疑虑,而遭到精英阶层的警惕。虽然如此,从参议员成员的整体立场上看,亲中派居于绝对少数,这便是小马科斯让反对他的精英不得不“含泪投票”的主因。
如上述,参议院大致由三种力量组成,在两大家族激烈对立之后,进步派成了关键少数,而这个派系极具反华色彩。这次的选举结果有利于进步派,因为选民盼望终结腐败,提升民主,这意向显现在众议院的政党名单选举(有点类似台湾地区的不分区政党选举)上。
代表进步派的小党AKBAYAN获得最高得票率(近7%),小马科斯支持的小党4PS是第四名(3.5%),而前五名中,杜特尔特支持的两个党分别占据第二名与第五名,总得票率近9%。尽管政党名单选举只占众议院20%席次,但对政治走向具有象征意义。简单说,小马科斯政府的支持度,小于进步派与杜特尔特阵营,泛反对派会让小马科斯无法随心所欲。
不过,在现实层面上,进步派在根深蒂固的王朝政治里,仍必须选择性与两大阵营合作,否则会泡沫化,因此,比较可能的趋势是,菲律宾会在当前反华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亲美红利,但小马科斯很难长期支配菲律宾政治。
换言之,接下来3年,菲律宾内部仍处于乱局,而南海议题到底对马科斯阵营有利,还是对杜特尔特阵营有利?取决于中方的处理方式。
菲律宾意图“以小搏大”的心态会愈来愈强烈
菲律宾反华路线不变,但小马科斯推动修宪困难度也不小,而杜特尔特势力必须致力于固守现有政治资本,因此从策略的角度看,未来3年,中方应加大力度解决南海问题,借由局势升温,提供亲华势力对抗反华势力的杠杆,否则前者会持续处于守势。
菲律宾是如此,台湾地区也是如此,个人一向主张强力解决台海与南海问题,而事实证明,在外部压力不足的情况下,反华势力都在滑向法西斯化,美国对此的基本态度是纵容,其余政治势力都会受到司法压迫,连守成都不易。
如果中方的主要考量是经济因素,那么这次菲律宾的选举结果是负面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小马科斯在安全与贸易层面上“反中亲美”,但却想通过修宪,在能源(资源)层面与中国合作,之所以在宪法层次上放宽外资限制,目的之一是想在南海引入中方资本与技术开发油田,借此一方面解决国内的能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缓解地缘政治紧张。
证据是,中菲双方已经谈了好几轮油气合作,特别在2024年7月,尽管双方关系降到冰点,仍在马尼拉举行第九次双边磋商(BCM),同意继续探索油气合作模式。外媒观察,此举让中方暂时缓和了在黄岩岛的紧张局势。
根据当地民调(Pulse Asia 2024年),虽然高达65%的菲律宾人不信任中国,但却有78%支持解决能源短缺的措施。这为小马科斯提供了一个平衡策略的可能性。白话说,就是“安全靠美国,能源靠中国,经济多元化”,这是菲律宾意图以小搏大的基本思路。
不过,进步派洪蒂维洛斯认为油气合作可能让中国控制资源,因此强烈反对。换言之,即便小马科斯真有心平衡中美菲关系,他幅度过大的地缘政治转向也已经封住了此一路线。不但国内占多数的反华势力不依,美国也反对中菲油气合作。当然,其他声索国如马来西亚与越南亦不支持中菲双边合作。
对中方而言,在策略层面上,油气合作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小马科斯跛脚,美国默许,杜特尔特阵营掌握政治话语权,并寻求多边合作模式,否则不太可能在严峻的军事对峙状况下,还能在南海合作。中方在选前只是没完全关上磋商大门,但既然选举结果是如此,这门就应该关上了。
此外,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被菲律宾认为有助于吸引中资入驻,菲律宾经济管理局(PEZA)近期在厦门、重庆、深圳和东莞先后举办了多场招商会,希望在关税战中争取中资,并已获得了初步的成果。
此一现象证明了小马科斯在反华大旗下,仍垂涎中国资本,并视之为地缘政治筹码。如果中方着眼于经贸因素而让美菲继续在南海碰瓷套利,未来要解决南海问题的难点只会增加而不是减少。
终归,解决南海问题要靠肌肉,而不是笑脸。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2日,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在投票前拜访教堂并祈祷。马拉卡南宫总统通讯办公室
中方实不宜幻想一个高度排华的国家,能有“低政治”(low politics)通道,以维持既竞争又合作的扭曲关系。并不是说,“既竞争又合作”路线不可取,而这种路线所选择的对象要有一定的实力,例如欧盟、美国、日韩,与这些对象相比,反华立场孤悬于东盟之外的菲律宾,“从大局着眼”的价值很低。
不能不提的是,今年4月,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DSCA)宣布拟出售16架F-16C和4架F-16D战机给菲律宾,再加上航空电子设备、雷达系统等军备。而自4月初到投票日,中菲于南海发生7次摩擦,主要在铁线礁与黄岩岛。
以冲突垫高筹码,小马科斯政府“反华亲美”只有一路走到黑,而选举结果显示,即便中方控制局势,不给小马科斯选举操作空间,杜特尔特阵营也没有获胜,因此,中方不需要再为反华政府提供隧道尽头的光亮。
可能有人会认为,最新一轮的印巴冲突,巴方以歼-10战机完胜印方,甚至击落其更先进的阵风战机,震惊全球军事界,此一事件应能震摄菲律宾与区域内的美军,削弱其对中国主权的挑衅行动。
这种想法不完全正确,对菲律宾而言,这是“以小搏大”的案例,反而对自己有激励作用。
有菲律宾评论员指出,除了印巴冲突,近期“以小搏大”的类似事件,还包含也门胡塞武装迫使美国停火(前者声称击落美军一架F-18)。这两起事件的共同点,就是劣势方用很小的成本,“就能凭借非公开技术取得决定性胜利”,足以供菲律宾参考并制定全方位、性价比更高的对抗模式。
此一观点是否合理且不详论,但凸显了小国铤而走险的思路来源——如果巴基斯坦与胡塞武装可以,那菲律宾也可以。换言之,只要有反华需求,就有策略供应,菲律宾就赌中方一心维持大国气度与家门口的安宁,可以不断挑衅得逞。“有限的冲突”有利于小国,哪怕是再微小的胜利,都可视为大胜。
结语
中方要特别留意的是,在经济上若为小马科斯政府输血,犹如在军事上扩增其铤而走险的底气,大国对小国玩弄平衡政治的作为,要有清晰的底线,否则会被视为大而不强,徒增其以小博大的幻想。
从关税战中可见,中方的硬刚策略,最主要的收获是难以估量的“民心”,连日本、韩国、甚至台湾地区的年轻人,都发出“这次挺中国”的声音,就更别提大陆了。
同理,若在军事实力上足以遏制美菲挑衅,同时能借由展现实力,鼓励菲律宾的亲华势力以现实主义诉求矫正其国内的反华风气,又能激励国内民心,何乐不为?
因此,这次的选举结果是否有利于小马科斯以小博大?答案不在于菲律宾,而在于中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