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祺:洗礼洗出人命,该不该归为“恶习”?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2-14 08:23

姚祺

姚祺作者

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生,从事宗教、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姚祺】

洗礼洗出人命?

这不是什么古老新闻,也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

据《卫报》(The Guardian)当地时间2月4日报道,罗马尼亚一名六周大的男婴在洗礼仪式中曾三次浸在圣水中,后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此事在当地引起激烈反响,不少民众要求教会改变洗礼方式。这项旨在净化人性的基督教传统礼俗,何以如此危险呢?

2017年,格鲁吉亚一名东正教大主教为婴儿洗礼,仪式上多名小婴儿被吓哭

洗礼本源并非基督宗教

事实上,今天被认为属于基督教传统礼俗的洗礼,出现在中东地区的时间,原早于基督教的产生。在记载古代犹太人事迹的《圣经.旧约》中,就有多处记载古犹太教以水举行洁净仪式的记录。

如《利未记(肋未记)》8章第6节就记载了“摩西(梅瑟)带了亚伦(亚郎)和他儿子来,用水洗了他们”。摩西即当时犹太人最大的先知,亚纶为其弟弟,此事即发生在摩西将在西奈山获得的神谕颁布给犹太人的祖先之时。在犹太人建立王国,并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作为他们宗教中心后,进殿之前通过水洗洁净自己后方可进殿变成为成例。

犹太人的浸礼池遗迹(图片来自“以色列美角”)

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入侵于掳掠,使得大量犹太人流落异乡。为了保留本民族的宗教与文化传统,他们中的一些经师与文士将过去的习俗以口传和书写的方式予以尽力保存,洗礼也在被保留的范围之中。

此时,由于民族交互融合的加深,不少被称为“外邦人”的非犹太民族成员,也开始加入犹太教。这些经师与文士于是规定他们除了要接受犹太教传统的“割礼”(男性割除包皮的礼仪)外,还需经过水洗。在波斯帝国允许犹太人重返故地地重建圣殿后,这一习俗亦被保留。在死海发现的死海古卷中,记录了大量古犹太教的经卷和传统,对用水洗净自身的传统就记载其中。至耶稣诞生的年代,犹太人仍然保留着这一传统,并且将它从进入圣殿前的洁净礼,扩展到一般宗教生活中的取洁仪式。

《圣经.新约》中唯一记载的犹太教先知,也被耶稣称为“先知中没有比他更大的”的约翰(若翰),即被称为为“施洗约翰(洗者若翰)”。根据经文所载,他常年在约旦河为犹太人施行洗礼以求洁净人灵,即使耶稣亦需经过他的洗礼“以尽诸般的义”(《马太福音(玛窦福音)3:15》)。

耶稣在约旦河领洗

基督教洗礼的产生

如上文所述,基督教的洗礼直接来源于犹太教。而基督教自身最明确的洗礼出处,则源于新约《马太福音》28章19节,记载耶稣要“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但实际上在圣经形成的教会初创时期,并无严格的洗礼教义与规程记载。

同样出自新约的《彼得前书(伯多禄前书)》3章21节,记载着“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此处作者是以诺亚方舟的典故,将淹没世界的大洪水比作对世间污秽的一次清洗,而耶稣的复活亦是对人心污秽的一次洁净。实际上,《新约》中出现“洗”这个词,往往指代不同的事物,除了用水洗礼以外,有时候也会被用来指代“圣灵(圣神)的洗礼”、“火的洗礼”、“受苦”等。

但可以明确的是,在耶稣的门徒开始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教后,洗礼就成为外教人进教的一种必备仪式。被称为“外邦人使徒”的保罗(保禄)在所著的《新约.罗马书》6章中明确指出:“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

洗礼被认为是一种“重生”的标记。至于洗礼的具体形式,根据早期教会的记载,洗礼的实施往往也是“因地制宜”,全身没入水中的“浸礼”,以少量流水浇注在额头的“注水礼”,或者以零星水撒在身上的“洒水礼”均有被承认有效的记载。

可见早期教会在面对罗马帝国的压迫和艰难的自然环境时,并不太看重洗礼的外在形式。不过对水的材质,教会在此一时期即有明确规定,即只可使用清水,任何茶水、污水,或者牛奶、血液或者酒水等其他液体均不可用于洗礼。

意大利圣若望天主堂内的浸礼池(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4世纪后,基督教获得了合法地位,对教义教规的修订也就摆上议事日程。洗礼作为入门圣事,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公元350年,教父(为基督宗教奠基的神学家的尊称)耶路撒冷的西里尔出版《洗礼的奥迹》(On the Mysteries of Baptism),将洗礼的意义归纳为三点:“藉着水和圣灵而重生”、“脱下旧人(洗去原罪)”、“成为新人”。洗礼也成为从耶稣获得“救恩”的必备过程。此一时期,新建教堂在这一时期往往都会设有“洗礼池”,用以实施“浸礼”。

洗礼的关键在于所念经文的有效性,即必须在施礼的同时念出《马太福音》28章19节所记载的“因父、及子、及圣神(圣灵)之名”。浸水礼中,念到父、子、灵三字时将头浸没水中;注水礼或者洒水礼中,念到这三个字时将水注下或洒出。而随着天主教成为国教,越来越多新生婴儿接受的洗礼,改变了过去以成为为主要受洗对象的状况。这也成为婴儿洗的由来。

基督宗教洗礼的演变

随着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彼此之间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诸多方面的分化日益严重,两边教会的差异也日趋凸显。到8世纪,西罗马的拉丁教会日益青睐方便的注水礼作为洗礼的方式,东方的希腊教会则以浸礼为绝对多数。

至11世纪,拉丁教会几乎全部实施注水礼,作为争锋相对的表示,希腊教会则普遍采用浸水礼。双方所念经文也出现差异,拉丁教会所念为“我洗你,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希腊教会则为“上帝的仆人(某某)因父、及子、及圣灵之名,领受洗礼”。但基本上双方对洗礼含义的理解还是一致的。

天主教为婴儿实施注水礼

16世纪西方教会发生宗教改革,基督新教的出现使得洗礼的含义也开始出现争议。此前在1274年的里昂大公会议中,天主教已经明确将洗礼列入教会的七件圣事之一,成为“得救”的必须要件。

与之争锋相对的,在宗教改革期间,一些较为激进的改革派为彻底将新教与天主教区隔,开始坚持只有在本人具有理智判断明认信仰情况下,接受的洗礼才是有效的。换言之,天主教的婴儿洗是无效的,接受婴儿洗的成人必须重新接受洗礼。并且,按照圣经洗礼一词在希腊语中的原意,只有浸水礼才是有效的。这些教派的支持者被反对者称为“重洗派”。后来,重洗派这个词逐渐变为不同教派斗争双方互指对方为异端的贬义词,而不再特指哪一个教派。

在对洗礼含义的看法上,最早出现的基督新教宗派路德宗和英国国教基本上还保留了洗礼在“得救”上的必要性,并且确认了婴儿洗的有效性。加尔文所创立的改革宗长老教会接受婴儿洗,但认为婴儿洗只是加入基督徒群体的记号,而非得救的必须。之后产生的浸信会、循道会等宗派,则基本沿用了长老教会对洗礼含义的认知,但不再接受婴儿洗。另一些宗派如救世军、贵格会则不再举行公开的洗礼。

对于晚近的基督新教教派而言,“认信”本身要远比洗礼更重要,称为基督徒的标记也从接受洗礼改为了“明认耶稣为救主”的“决志祷告”。出现这样的改变,既有宗教改革时期教权斗争的需要,也有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兴起后,人们对信仰本质认知的改变。

基督新教中同样有保持浸礼的教派

宗教习俗有对信众的特别意义,属于宗教信仰自由的一部分,应当予以尊重。但如果某些习俗违背了当代人类的普遍公序良俗,甚至有可能伤害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在保持精神内涵的同时改进做法,恐怕是任何宗教都需要面对的一项课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基督教 洗礼 宗教信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首付、利率双降!央行打出重磅组合拳

《联合声明》多次点名美国及其盟友,俄专家这样说

习近平同普京在中南海小范围会晤

上万字!中俄联合声明全文发布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会见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