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归:宜家的“自留地”上,怎么就长出了“新中式”的“杂草”?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1-19 09:13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云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宜家好像就变得没那么“高大上”了。
在大多数中国家庭还用着颜色暗沉的老式家具的时候,很多人望着样板间里柔软的床品和明快的色泽,还有射灯照耀下泛出淡淡光泽的餐盘酒杯,心里泛起的是对“家”的某种渴求。
迷宫般的展示区、空间巨大的提货区,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新奇的体验。
那时宜家仅仅在中国几座城市开有门店,很多人愿意“跋山涉水”,抱着宜家的玻璃杯甚至垃圾桶,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回到宿舍。
是真·喜欢啊。
这直接催生了一个到现在还在活跃的群体:宜家代购。顾客们在网购平台上下单,代购们负责到宜家采买。感谢网购与物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得以使用宜家产品。
然而问题也随之浮现:宜家的销售额逐年提升,门店慢慢铺开,人们对它的感情却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充满“仰视”。如果你想在社交网络上寻找“有格调的商品”,宜家很多时候可能不再被列入清单当中,取而代之的是知乎上曾经爆火的问题“如何简单提升出租屋的格调”,这类问题下宜家产品出现的频率很高,宜家的“格调”似乎落到了一个“似有还无”的尴尬境地。
曾几何时,手拖手去逛宜家,是情侣间关系取得“阶段性成就”的一大标志。现在似乎只有蹭免费咖啡的中老年相亲人士,才会特别青睐那里。
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另外一件事:北京王府井麦当劳刚开业时,传说曾有人在里面结婚,大概是因为高档新奇有面子。而现在的麦当劳肯德基,会被人拿来跟街边快餐相比较,所谓“同等价位的快餐里它们还是最干净的”。
更令人“糟心”的是,中国家居市场上长出了越来越多的“杂草”,而其中最高最刺眼的一棵,无疑就是“新中式”设计。这类家居风格脱胎于中式传统家具,如明式圈椅、官帽椅、罗汉床、梳妆台,多以竹木打造。除“新中式”之外,工业风、美式、日式等设计风格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所采用,即使是以宜家为代表的“北欧风”,也涌现出更多不同的品牌。
中国市场曾经可以说是宜家的一块“自留地”,现在怎么就长出了这么多杂草呢?
“北欧风情”不是天生,是构建的结果
宜家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北欧风”设计,其实是很取巧的。
所谓“北欧风”设计风格,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由于北欧存在极夜,森林覆盖率又较高,所以这一风格大多呈现活泼、明快、简洁的设计特点,同时又有较多原木、编织、鹿角等元素的参与。
北欧风的最大优势在于简洁,宜家尤其是这样。家具上没有过多的装饰,基本都靠线条和几何形状来做出风格。宜家的仓储自提服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此而成功——去除了异形花纹与装饰,极度简洁的设计令家具更易于拆分和运输,顾客买到手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按照说明书进行组装。
但简洁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风格的不明确,和复制门槛的降低。
无印良品与宜家的桌子,细部风格或有差别,但大体框架非常相近,还微妙地跟《茶馆》里的八仙桌撞了个脸
宜家在设计风格上,确实做到了“北欧”,但仅靠这样一个并不鲜明的风格,并不足以支撑起宜家的文化品牌。然而,宜家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北欧设计的代表。
在这个过程中,宜家的门店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宜家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名字拗口难记,因为其产品全部使用瑞典语来命名。如“法布里克”其实是一款玻璃门柜子,而一款椅子被命名为“比约斯”,这其实是瑞典西诺尔兰省的一个小村庄的名字。
宜家内部甚至为这种瑞典语命名设计了一套规则,据说纺织物用斯堪的纳维亚的女孩名字命名,床、衣柜用挪威地名,餐桌和椅子用瑞典地名,床上的纺织品则用植物名称。
宜家甚至会在商品目录里普及瑞典语名字的来源 图/微信公众号“菠萝斑马居住指南”
而在门店中,这些带有鲜明北欧元素的商品就摆在你面前,在明亮的灯光和轻柔的背景音乐下,带来一种美好的购物体验。此时此刻,顾客会不自觉地将“北欧风”与“美好”联系起来。
不只是商品名字,宜家餐厅里的“瑞典肉丸”,超市里未必美味却常年出售的“小红莓果酱”“圣诞姜饼”,都时刻在提醒顾客:你走进的是一家北欧家居门店。
来到宜家武汉商场,先被扑面而来的瑞典语“Hej”(你好)糊了一脸
这就是实体店的好处:与其说是线下销售渠道,倒不如说是顾客的“体验空间”,商家可以在门店中塞满各种元素,营造出想要让顾客体验到的氛围。
所以北欧品牌千千万,活得最好的却是宜家。因为宜家将自己的产品与北欧风情做了最彻底的绑定,可以说,它向顾客出售的是一种“美好的北欧情怀”。
实际上,更早以前的宜家,在“北欧生活方式”之前,曾试过把“引领审美潮流的风向标”作为重点。然而……
就,看起来跟知乎上常吐槽的“父母式装修”也没什么区别嘛。图/微信公众号“菠萝斑马居住指南”
所以“北欧风情”,不过是一种市场战略的结果。但既然这种风格是依靠市场营销“后天习得”,那么就有被复制的可能。中式风格恬淡清澈,美式风格厚重随性,一旦掌握了营销方法,每种风格都可能打造出一个成功的家居品牌。
日本品牌无印良品的成功即是如此,设计上多用竹、木,强调天然感,风格上强调简洁清新,配合线下门店,很容易就营造出“日式小清新”的感觉。
任何东西一旦量产,就会变得不值钱。“美好的感觉”被用滥时,情怀营销无疑就走到了尽头。于是宜家的设计失去独特的意蕴,逐渐褪色掉落变为普通的家居。
这时宜家的种种缺陷就会体现出来:很多家具材质都是刨花板、纤维板等复合材质,承重设计、组装方式也并不出众。质量还算与较低的价格相匹配,然而比起三五年换一次新家具,很多中国人更习惯买一套好家具用上几十年。
于是宜家逐渐回归了它“出租屋标配”的本来定位:年轻人初来大城市租房,想有个温馨点的住处,咬咬牙花上千把块钱在宜家走一圈,出租屋还是可以装扮得很漂亮的。搬家时若带不走,丢下桌椅也不心疼。
正如一位知乎网友的评价:“非常漂亮的一次性筷子”。
宜家满足不了中国人的自我诉求
青年对家的想像是各种媒介建构的结果,而宜家无疑深谙此道。
宜家多年的传统是,每年年底发行下一年的家居目录,作为其最主要的商品宣传方式。而近年来的家居目录,越来越强调某种具体的生活场景。
图/豆瓣用户@易设计
这样的宣传不再刻意强调商品的特性,而是将商品融入某种生活场景之中。于是,顾客购买的与其说是产品,不如说是期待中生活在那个场景里的自己。所以包括宜家在内的很多家居商家,喜欢将“美好”“轻松”“自由”挂在口边,而宜家鼓励顾客自己挑选、运输、拼装家具,又让顾客觉得“我的家是我一点点拼出来的”,很多人都会从中获得成就感,对这个家也有了更强烈的感情。
这种藉由消费某种商品完成自我实现的思潮,并非宜家所独创。保罗·福塞尔在其著作《格调》中早就注意到,美国中产阶级相信购买具有更高等级意味的东西(如“家族徽章”、“有收藏价值”的酒杯等),就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正如《世界时装之苑》的书评所说:“有时候,品位是一个人过去、现在生活的全部展现,你是谁,你就有怎样的品味,你逃也逃不掉,说也说不清。”
卖的是杯子?调料罐?桌子?花盆?橱柜?但不管怎样,场景很美好
这个套路在全世界一直很奏效。在中国也曾奏效过,但正在慢慢失灵。
因为才短暂经历现代消费主义培训的中国人,有着与西方并不完全一致的自我实现的路径。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这幅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图景,通篇不见珠光宝气,住的是茅屋,伴的是修竹,却充满了潇洒的气度与生命的自由。
在保罗·福塞尔们津津乐道“水果味冰淇淋比香草冰淇淋更像是下等人的品味”时,中国人却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且不提名士多以破衣放旷为趣,即使是提竹篮讨饭的乞丐,也能有“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之畅达。杜甫一生贫穷潦倒,连屋顶的茅草都要被秋风卷走,却不妨碍他在中国文人的心中占有永恒高贵的“圣”的地位。
中国人的自我是完整的。外物终将随风而去,唯有对自我的追索无穷无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刻你我的人格是平等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不是因为玉壶珍贵,而是因为它晶莹剔透,方配得上我高洁的一片真心。甚至连执念于物都无意义,当入化境,生死都可超脱:“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所以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北欧风也好,小清新也罢,不过是对我的喜好的表达。物是我的意愿,不是我的定义。
虽然从古至今,也有无数中国人喜欢依靠外物来证明自己,但上述这种对自我价值的终极认可,最终还是沉淀下来,甚至小儿都能吟诵,多少也要受其影响。
所以人们惊讶地发现,明明是宜家教会中国人“家是自我的延伸”,到了最后中国人却抛弃了宜家。
因为对很多人而言,家是自我的表达,却不是自我的内容。于是人们开始寻求表达的多样性,而此时,无论是宜家的“北欧美好”,还是无印良品的“侘寂极简”,都只能代表一部分想法而已。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下的人格,又岂能是一句“美好生活”所能涵盖的呢?
所以“新中式”风格的兴起,也许正与此有关。这类设计通常对官帽椅、圈椅、罗汉床、梳妆台等传统中式家具作简化处理,削去枝蔓花纹,留下流线型的骨架与轻盈的腿脚,无疑在造型上有更多中式韵味,也更贴合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诉求。
但新中式也有类似的问题存在:
新中式圈椅与Y形椅,一旦简化,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外形上的相似
新中式比宜家向前走了一步,但还走得不够远。很多“新中式”商家不再强调“美好生活”,但依旧试图将“中式意韵”作为一个卖点。卖的不是椅子的设计,而是椅子可以带来的某种意境。
实际上,赋物以意义的做法,在中国也早已有之,无论是“君子如玉”,还是形容砚台“端而意重,朴而性静,以金为声,以玉为德”,都是一种对美好人格的寄托。
但最终,玉佩就只是玉佩,砚台就只是砚台,它是不是端砚,刻有何种风格的花纹,已经不重要了。一切到了尽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后的“赋予的意义”也将消除。剥去情怀的遮掩,椅子就只是椅子,卧室就只是卧室,选择何种设计,只与我的喜好有关,而与它的价值无关。
所以宜家的“异域风情”正在褪色,而“小清新”“新中式”的营销效果也不如从前显著。近来关于宜家的新闻都换了模样:有人每天在宜家孵空调蹭睡,有老人喜欢在宜家咖啡厅相亲聚会。固然这里有个人修养的缺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更有趣:这些人根本不理会宜家精心打造的审美理念,而只是将其看做一堆家具、床、咖啡厅的集合体。
这在沉迷于宜家语境的人看来可能痛心疾首,但笔者倒认为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智慧——剥离了商家精心打造的价值观的幻象,剩下的只是“家具”的本来面目。
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掉落也是如此——它们已经从高档、新奇的“洋快餐”,变成了见怪不怪的汉堡薯条,还被反过来调侃成“金拱门肉夹馍”。没有人再去纠结中式小吃摊到底是不是比麦当劳肯德基“低一头”,留下的只是无比自然的调侃。
宜家的酒柜、餐桌、射灯、沙发,曾经开启着那个年代中国人对家居审美和自我的渴求。然而一转眼,马上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曾经在全球化浪潮中奋力拼搏的中国人,经历过物质的匮乏与价值观的冲击,如今正在慢慢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精气神。
“我本来就是这样子。”
这是互联网时代话语多样化的体现,也是价值自信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这样珍贵的自我,千万不要被消费主义驯化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