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辰亮:“身披金甲,潜龙在渊”说的什么鱼?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2023-03-22 08:21

张辰亮

张辰亮作者

《博物》杂志副主编,网名“无穷小亮”

【文/张辰亮】

3D立体画风

《海错图》里有一幅画,画了一条巨大的鱼,而且绘制细致,配文详尽。但我从2015年到2020年,一直无法确认它是哪种鱼。

先来看看聂璜是如何描述它的:“潜龙鲨,青色而有黄黑细点。头如虎鲨而圆,口上缺裂不平。背皮上有黄甲,六角如龟纹而尖凸,长短共三行,其肉甚美,切出有花纹,故比之龙云。”

按聂璜的记载,此鱼在广东很多,浙江海域没听说有出产,福建海中有,但很少,“偶然网中得之,渔人兆多鱼之庆,一年卜吉”。由于是吉兆,渔人会把捞到的小潜龙鲨放生。而大型个体往往“入网即毙”,放了也浪费,加上“其味美冠诸鱼”,渔人干脆私自享用,不售于市;就算偶有出售,也只是肉块,即使是当地人,也极少有人见过其全貌。

那聂璜见过吗?好像见过,又好像没见过。他写道:“予访此鱼,凡七易其稿。”这个“访”字很微妙,也不知他是直接观察到鱼了,还是仅采访了见过鱼的渔民。

之后,福宁州(注:今福建宁德、霞浦一带)有个叫陈奕仁的人知道潜龙鲨的模样,给聂璜的画做了订正。但聂璜还是不满意,因为陈奕仁把潜龙鲨背上的六角形黄甲片画成了一个个平板。而聂璜知道每个甲片的中央都是凸起来的。为了展示这种立体结构,他重起炉灶画了一张,特意让鱼身扭转,展示出甲片的侧面轮廓,“使边旁侧处斜,显其尖”。而那些正面面对观者的甲片,他就用“色之浅深描写形之高下”。

从画里能看出,聂璜不太擅长表现这种3D立体感。他也承认“画虽不工,而用意殊费苦心”,如此用心,就是为了让“识者辨之”。他希望后世看到这幅画的人,能根据这个宝贵的特征认出潜龙鲨的真身。

盲人摸象式画法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聂璜到底见没见过潜龙鲨。

通观《海错图》,聂璜的写生能力是不错的,但凡他认真观察过实物,就能顺利画出写实的作品。而聂璜画潜龙鲨时“七易其稿”,之后还要请别人订正,说明他每次只能获得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没观察过完整的鱼。

加上他说此鱼“即有售者,亦脔(音luán,切成小块的肉)分其肉,即闽人亦不获睹其状”,我们可以推测:聂璜只在市场上见过潜龙鲨的残块,对个别细节(如甲片形状)是非常确定的,却不知整鱼的模样。长居福建的他,只能不断询问“闽人”,最终根据自己所见、道听途说、陈奕仁的指正,画出了这条潜龙鲨。

谜底是中华鲟?

在潜龙鲨配文的最后,聂璜写道:“屈翁山《广东新语》载潜龙鲨甚详。”《广东新语》是清初的一本“广东百科全书”,由屈翁山(屈大均)所著,里面记载了不少广东的海洋生物,比《海错图》成书早一些,是聂璜写《海错图》时经常引用的参考文献。

我找来《广东新语》,里面果然有个“潜龙鲨”的词条,是这么写的:“南海有巨鱼,曰潜龙鲨,盖鱼种而龙者也。有网得者,长五尺许,重百斤。其小鱼从者数千,至不可网。肉甚甘,诸骨柔脆,惟鳞坚不可食。鳞大者如掌,可为带及酒器饰,小者中杂佩。脊一行,腹二行,鳞皆十三。两翅两行,鳞皆三十。”

这段文字多了一些细节:潜龙鲨可以长到一个成年人大小(清代五尺≈160厘米),骨头类似软骨,鳞片大而硬,可以做装饰,全身一共五行鳞,连每一行的鳞片数量都有。

答案似乎非常清楚了,这不就是鲟鱼吗?鲟鱼在分类上虽属于传统的“硬骨鱼类”,但骨骼骨化程度很低,是软骨的状态。体被五行骨板,脊梁一行,腹部两行,左右侧面中线各一行。

中国目前有8种鲟,我开始使用排除法。

白鲟的身体没有骨板覆盖,先排除。剩下的鲟科里,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裸腹鲟在新疆伊犁河和锡尔达里亚河;施氏鲟和达乌尔鳇在黑龙江;达氏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历史上也有采自黄河、烟台的记录;中华鲟能从长江一直分布到珠江,而且在江海之间洄游,在这些地区的海域也有。

所以,只有中华鲟符合《海错图》和《广东新语》里潜龙鲨在福建、广东出产的特点(注:浙江的海域中更多,聂璜说“浙海无闻”,应该是因为浙江人不把鲟鱼称为潜龙鲨)。

我又找到几张中华鲟的照片,每个骨板还真都凸出一个尖,数数鳞片,果然是脊梁13个左右,腹部每行13个左右,身体侧面每行30个左右!

所以,潜龙鲨就是中华鲟?

我在厦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海洋研究所拍到的中华鲟标本,可见其背面的六角形骨板。

最大的疑点

可是,《海错图》里的另外几句话又让我含糊了起来。

聂璜有一位好友张汉逸,聂璜对他的评价是“业医而博古,无书不览”。中医需要了解很多动植物药材,从事医学工作且广览多读的张汉逸也算是位博物君子了,聂璜经常和他讨论生物问题。对于潜龙鲨,张汉逸的看法和我一样:“此鱼即鲟鳇之类。”聂璜却不同意:“鲟鱼鼻长,口在腹下,今此鱼不然。”

前文说过,聂璜笔下的潜龙鲨“头如虎鲨而圆”,他的画也显示鱼嘴是向前开口的。这是怎么回事?没有任何一种鲟鱼是这种嘴。2015年,我第一次试图考证潜龙鲨时就卡在了这个问题上,困扰了很多年。

鲟鱼共同的特点是口在腹面,口前有长长的、布满感觉器官的吻。这适合它们在底沙上寻找食物。

日本象鼻怪鱼

2019年,为了丰富《海错图》的图片素材,我找到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公开版权的《栗氏鱼谱》。这套图谱是由日本江户时代的本草家栗本丹洲所绘,他生活的时期相当于中国清朝中后期,当时日本的近代博物学已经开始发端,出现了很多形态极为准确、称得上科学手绘的动植物图谱,和传统的本草书、工笔画已经不同了。栗本丹洲就是当时的一位博物学家。《海错图》里的许多物种,《栗氏鱼谱》里也有,并且绘制得更科学,可以做考证的辅助材料。

在翻看《栗氏鱼谱》第一卷时,我看到了一幅画。它一改科学准确的画风,非常稚拙。画的是一条怪鱼,长了个象鼻子,身体覆盖六角形甲片,还支棱出很多刺。我一下就想到了潜龙鲨。看看旁边的配文吧,都是日文,不知所云。看到最后一行,赫然出现了几个汉字:“广东新语……潜龙鲨……”还真是潜龙鲨?!

《栗氏鱼谱》里的象鼻怪鱼

我立刻找周围懂日语的朋友翻译这段文字,可他们说这是古日语,相当于文言文,不会翻。直到2020年9月,才找到可以胜任此项工作的人:时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日本科技史的邢鑫老师。他仅用一晚上就给我发来了译文:

“安永八(1779年)己亥岁九月二日,阿州名东郡津田浦(注:今德岛县德岛市)撒网捕获之异鱼,方言Zaubuka,又名Sauzame。自眼至尾长七尺,鼻形似象鼻,长三尺余。背上有甲,赤如朱。一体六角,有剑,形如鸢口。腹部有两行形如葵的硬鳞。常闻有哭泣声。或云背脊有甲三行。

兰山(注:小野兰山,和栗本丹洲同时代的本草家)云:此是鳣鱼。《启蒙》(注:即小野兰山所著《本草纲目启蒙》)中云:鱼口近于颔下,其上皆有大甲相连。身有六棱,棱有角,硬如铁。甲每有岐角,腹部有甲相连,形如双叶细辛叶。

丹洲按:此鱼原画虽看过,拙野不堪一览。因而想象作此图,姑备他日之考镜。自尾端至鼻尖一丈余之大鱼也,如兰山所说,应当是鳣鱼之类,尤称奇品也。《本纲》(注:即《本草纲目》)之鳣鱼即今之蝶鲛(注:即鲟鱼),《广东新语》云潜龙鲨。”

从这张中华鲟的照片里可以看到,腹部的骨片形状和细辛叶相似,与《栗氏鱼谱》里所绘无异

原来,这是一条从日本沿海捕获的大鱼,有3米多长(注:日本江户时代,1尺=30.3厘米),事件记载于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里,栗本丹洲没有亲眼见过,只见过一幅“拙野不堪”的原画,再根据小野兰山的描述,凭想象画出了此图。难怪看起来怪怪的了。

虽然失真非常严重,但鲟鱼的长吻、六角形骨板、骨板上凸出的尖刺、口在腹面等特点都鲜明可见,连鲟腹部的骨板形似双叶细辛(注:一种植物)的叶片,都和现实符合。栗本丹洲和小野兰山一致认为,这就是鳣(音zhān)鱼。而鳣,正是鲟鳇类的古名。

江户时代的日本博物学家只是在绘画的科学性上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国人,但对物种本身却研究甚少,需要大量引用中国古代文献,所以他们对中国博物学古籍是十分了解的。栗本丹洲认为这条鲟鱼就是《广东新语》里的潜龙鲨,更坚定了我“潜龙鲨=鲟鱼”的信心。

现在我要解决最后一个疑难问题:为什么聂璜的潜龙鲨没有尖吻,且嘴开口冲前?

尸体带来的灵感

2019年12月23日,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白鲟已经灭绝,引发社会热议。我在看论文时,发现里面有一张照片,是1984年在长江葛洲坝发现的白鲟尸体。白鲟的嘴本应开口朝下,前面有个极长的剑状“鼻子”,可照片里的鱼没有“鼻子”,咧着一张巨大的嘴,开口朝前。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只头部严重损毁的白鲟,所谓的嘴,其实是残存的鳃部。写此文时,我突然想到,聂璜的潜龙鲨会不会也是这种情况?

1984年,危起伟在葛洲坝下发现的白鲟。其头部严重损毁,看上去颇符合“头如虎鲨而圆,口上缺裂不平”。聂璜所见的潜龙鲨,应该也是类似的头部残缺的个体。

正常的白鲟有一个长长的剑吻

重新看《海错图》原文,我发现了之前被忽视的一个点:“头如虎鲨而圆,口上缺裂不平。”缺裂不平!再看图画,潜龙鲨的口缘真有不规则的缺口,这说明聂璜观察的是一只头部缺损的个体!

之前说过,聂璜见到的潜龙鲨都是市场上的残块,他如此确定地以头部特征反驳张汉逸的鲟鱼说,很可能是因为他亲眼看见过头部的残块,而那一块的吻尖恰好断掉了。这让鲟鱼的头部由尖变圆,口裂也因此大开。聂璜以为这是潜龙鲨的本来模样,就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最大的一个疑点已经解开。《广东新语》的一段文字,日本人的一幅手绘,葛洲坝下的一只残缺的白鲟尸体,看似互不相干,却在我手里汇聚在一起,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海错图》里的潜龙鲨,就是一条鲟鱼,而且极有可能就是著名的中华鲟。

《海错图笔记·肆》,张辰亮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3月出版

责任编辑:李泠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