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媞:反对派建构的“香港人”身份究竟存在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3-12 08:15

张媞

张媞作者

正思香港特约研究员

“我们香港人真的要反省。有些年轻人以为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变社会,香港就会好。孰不知所谓的‘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计划,就可能会越变越差。”

这是3月9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及常务委员会成员范徐丽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的一番苦口婆心,然而就在前一天下午,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激进本土派组织“本土民主前线”发言人、旺角暴乱参与者黄台仰、梁天琦被拍到与两名疑似美国领事馆职员密会,交谈接近两小时,并最终得到当事人的承认。

谈起梁天琦,观察者网的读者应该不陌生了,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香港政情研究员乐语曾在《旺角暴徒如何摇身变成民主战士?》一文中提及,这位参与旺角骚乱并被检控“暴乱罪”的本土民主前线发言人虽然在新界补选中落选,但以他为代表的泛本土派阵营内的勇武分子已经获得相当数量选民的认可。

然而出生在内地、母亲是武汉人的梁天琦,究竟能否成为反对阵营在“本土利益”的代言人,推广“本土意识”?“本土派”内部正围绕有关问题激烈辩论,随之产生了有关“香港人”这一身份认同的问题,由于事件在反对阵营率先提出,所以值得我们关注和分析。

梁天琦被视作香港本土派的代言人

对于“香港革新论”倡导者方志恒日前所称的“本土不必排外”,笔者认为有必要更正,香港的“本土”确实没在排外(国),只是在排内(地)。笔者提出的问题是,反对阵营建构的“香港人”身份究竟是否存在?

“本民前”发言人梁天琦接受端传媒专访时说,在几年的港大利玛窦宿舍(Ricci Hall)生活中,自己像一个“皇帝”:“那时候我叫人做什么,别人都要做,没人反驳我,好像皇帝一样。”作为宿生会主席,梁天琦“带领”宿舍120多名男生夺胜,教他们“如何训练,怎样做人”,也狠狠教训犯错的学生。

当梁天琦将上述模式套在街头抗争时,问题就出现了,即使120多名利玛窦宿生的共同利益一致,可社运参与者的目标和方向是否一致?这直接影响街头抗争取得的成果。多年来参与“七一”游行的团体,诉求都不尽相同,有的争取“全民退保”,有的争取“取消强基金对冲机制”,有的争取“真普选”,不一而足。

直到2014年的“占中”运动,支持者的诉求看起来相对一致,皆与争取“真普选”、“撤回全国人大8.31决定”有关,但政治表态的意味多于直接认同某个身份,因此到了后期,占领者内部出现分歧,喊出“双学(学民思潮和学联)不代表我”,并爆发“拆大台”(大台由双学搭建,他们挑选不同人士上去发言,后期引起占领者不满,要求大会拆除)等,但占领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开启一扇窗,让年轻人经历了79天另类的集体生活,激发他们开始思考与人群的关系。这一点从多个“伞后团体”在2014年末和2015年陆续冒起可知。这个现象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占领运动参与者、支持者通过组成新的团体时,打破了原有的政治联系和政治格局,并建立了某种共同的身份,比如,反对阵营及其支持者痛定思痛,努力建构的“本土身份”。可以说,他们的部署和策略是实在而具体的。


做得最突出的,可算是《毛记电视》对于“真·香港人”的建构。2015年5月18日,立足网络世界的《毛记电视》正式开台,其内容以恶搞及抽水形式嬉笑怒骂,并影射被网民称作“大台”的无线电视。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毛记电视》已经将“废青文化”带给80、90后的香港人,并且通过2016年1月11日举办的首届“劲曲金曲分奖典礼”成功打造“真·香港人” 这个集体身份,引发了一阵追捧。

河国荣

整场分奖励的高潮,是居港近30年的澳洲人、前无线演员河国荣获得香港区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获奖曲目是由陈冠希原唱的《香港地》,歌词尽改,拣一二句与君分享,“有人會痾到黃金遍地,搞到有陣黃金味”(讽刺自由行游客的小朋友随地大便),“係真香港人,當然會識英雄輝(港足门将叶鸿辉),係真香港人,可以睇埋同一篇潮文,你一崇拜馬雲,就表示你係第二種人”。

歌词对“真·香港人”的定义不正经却一语中的,就像《毛记电视》老板林日曦所言,“真·香港人”包含的所有议题,只鼓励人关心最表面的一层,而不鼓励深入研究每个议题。

有趣的是,这种“真/假”之分延续了“真/假普选”的逻辑,以“真·XX”标签被主办方接纳的概念、人物、事件,并暗示其余皆为“假”。而当河国荣这个非本地出生的外国人,被捧做“真·香港人”时,“香港人”便成为过时的概念(因此杨岳桥口号说什么“香港人”上阵,显示传统泛民主派还没能适应占领运动带来的变化),“真·香港人”取而代之,其内涵却更为开阔而暧昧不清,这次非本地出生的梁天琦竟然成为“本土派”的代表,多少说明反对阵营内部更新换代的方向,即“本土派”不问出身,只用“非XX”即“是XX”的句式便可定义,他们认同一个说不清内涵的价值观,荒谬吗?对了,新界补选期间,林日曦曾公开支持梁天琦,得到网友的热烈附和。而“本民前”的FB专页有逾6.5万赞好,差不多等于梁天琦的选票,他们提出的“时代革命”,听起来是不是和标榜“天然独”为“创党DNA”的台湾新政党“时代力量”如出一辙?朝着这个方向想象没错,请继续保持观察。

不过,“真·香港人”的身份对“本土派”来说,也有潜在危险。正如曾担任利玛窦宿生会主席的梁天琦说,自己有权决定哪位新生可以入住其管理的舍堂,但在选举政治的游戏规则下,他却无法拥有判定谁可以加入“本土派”,及谁才是“真·香港人”的权力。

实际上,这种以“我者/他者”来区分身份的做法,本身就包含了对自我身份的消解。何谓他者、我者?我们会发现,对“他者”的定义标准在不断变换,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我者”身份的内涵不确定性。例如,面对大陆人的时候,“真·香港人”的身份认同较为容易,但“本土派”内部在处理梁天琦是否是“真·香港人”时,则出现争拗。有支持者说,判断一个人是否香港人,要看他是否为香港付出、守护、爱惜香港,有无身为香港人的自觉,这样也可以,但有无自觉?是否付出?谁说了算?总不能是黄毓民或梁天琦吧?相反,根据“国际标准”,你是哪里人,是护照说了算。

香港本土派试图构建新的身份认同,却迷失在这种认同中

另外,对于抗争者来说,不停转换身份是一种便利,但对于有心建构政治身份的利益集团来说,转换身份的不确定性令发动群众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当“本土派”意图代表本土利益而进入议会时,他们就必须解决身份认同的问题,当这种争论无法取得共识时,“本土派”倡导者将失去话语权,进而被支持者唾弃。

我们也看到,建制阵营对“真·香港人”鲜少回应,笔者发现一篇疑似建制人士反驳有关“梁天琦非本港出生”争论之文章(注),称梁天琦是单程证的受惠者,又称按照“本土派”的论述,梁天琦与港人争夺学位,正正“占据”香港资源。这种观点难站稳阵脚,因为文章无法在对方的论述框架中证明对方是错的,也是某程度上正中对方下怀。至于文章提到“本土派”搬龙门(龙门是粤语里指称足球球门,搬球门,形容把球门搬来搬去,比喻说话双重甚至多重标准,自己怎么都对,错的是世界——观察者网注),笔者倒认为龙门早已建好,且大方安置,“真·香港人”就是一道门,开放而封闭,它给进入者一个想象的空间,只是架在这道门上的匾写了四个字:“香港建国”。

笔者认为,“香港人”也好,“真·香港人”也好,都是反对阵营布置的论述陷阱,他们的根本目标并非建立身份,而是希望通过这个过程,强化差异,巩固港人对中国内地的排斥,消除他们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认同。

笔者曾撰文指出,香港“分离主义”的格局已具雏形,从媒体、明组织、暗组织、娱乐社交媒体、学者等,各方已经浸淫在这种思维和格局中,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研究,这些研究将成为我们把握大局的重要依据。

如其支持者云:“人人都是梁天琦”,所以,对梁天琦的攻击只能是不达要害。梁天琦就像蚊子叮咬的一个肿包,蚊子可以继续叮咬,一只蚊子死了,还会有更多的蚊子。

(注)《辅仁媒体》3月5日文章,季霆刚作,《梁天琦“非香港出生”风波事出必有因》。

责任编辑:小婷
香港 香港民主化 香港反对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外交部回应布林肯:中方从来没有兴趣,不要疑神疑鬼

护栏被冲破!美国校园两派“开打”

加沙孩子感谢美国“挺巴”大学生:请继续支持我们!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