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冉:今日凝视捷克,鼹鼠·灵与肉·伏尔塔瓦河·阿甘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3-30 09:10

赵冉

赵冉作者

媒体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3月28日下午抵达布拉格,开始对捷克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捷两国建交67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捷克进行国事访问。

几十年来,中国与捷克的关系经历过一些波折。近几年,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向东看”,捷克在中东欧国家里,尤为积极。此前,观察者网已经刊载了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刘骞的文章,详细解读了捷克在区域合作、地缘政治和经贸领域的诉求

捷克为何在中东欧国家中“脱颖而出”?这从文化与历史层面,或许也能看出些端倪。】

我小的时候,看过一部叫《鼹鼠的故事》的动画片。上世纪80年代,这部著名动画片在多个国家上映。《鼹鼠的故事》背景音乐轻巧柔和,画面朴实恬淡,主人公是敦厚、善良的小鼹鼠,动画片没什么对白,却深藏震撼力。后来我才知道,这部动画片来自捷克斯洛伐克——一个能把动画片做到“无声胜有声”的国度。

后来,捷克与斯洛伐克分开了。捷克继承了波西米亚的文化主体。中世纪风云一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在布拉格广场留下了最长的投影。如今的布拉格,是一个堪比巴黎的文艺之都。这个国家的人文历史,仿佛一颗颗的珍珠,也是民族思想的体现。

当地时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布拉格拉尼庄园同捷克总统泽曼举行会晤。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爱国主义的艺术家,那是令人遗憾的。

在战火交织的19世纪,欧洲心脏地带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捷克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此起彼伏,并迸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音乐家贝德叶赫·斯美塔那,便是其中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作曲家,这种精神明显地体现在他的音乐中。主要作品有《被出卖的新娘》、《达里波》等近10部。器乐作品中,标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最著名,它像一幅富于诗意的画卷,抒发了对祖国深沉挚爱的感情。这部在立意和结构上均有创作的作品,成为后来史诗性交响乐的范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堪称是古典音乐殿堂中最雄浑、最优美的篇章——祖国的苦难、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尽在其中。

晚年,他不幸得了梅毒,两耳失聪,但仍有佳作不断涌现。他被誉为“新捷克音乐之父”,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贝德叶赫·斯美塔那

另一位大师德沃夏克,也是一位爱国主义作曲家。媒体对他的评价是:“德沃夏克同斯美塔那一样,都认为用音乐来赞颂自己的祖国和巩固人民对更加美好的未来的信念,是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只是在对待民间音乐素材方面,斯美塔那所注目的只偏重于捷克,而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捷克的民间音乐,他也转向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他似乎更加重视斯拉夫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

他的代表作《新世界交响乐》,更是一部恢弘的巨著。其中第二乐章就是著名的《故乡曲》,悠扬怀旧,温婉平和。而第四乐章则是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类似勇士的步伐,果断而有力,好像是人民力量获得解放的热情、澎湃的战斗颂歌。三连音型的连接激流般奔腾向前,荡涤着一切污泥浊水。”

中国举行大阅兵时,整个欧盟只有捷克总统来北京,一下子就拉近了捷克在国人心中的距离。捷克在决策时当然有诸多考虑,但作为二战前就已被列强出卖、为德国吞并、甚至波兰都要来割肉的受害国,捷克人对中国长期几乎孤军抗战的遭遇肯定感同身受,爱国主义者之间一定会有强烈的共鸣。

中捷之间当下最大的羁绊,是某些人陈旧的意识形态,民间不时有些不愉快的插曲。但笔者相信,大多数捷克人都在爱国主义传统下熏陶成长,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放下意识形态包袱。

当然,东欧国家中,具备爱国主义传统的不在少数,比如波兰的“爱国主义”恐怕在世界范围内也排得上号。但是,捷克的文化传统中还有更多的元素。相比于捷克19世纪的爱国艺术家,他们的文学家则充满了思辨色彩,这种文化血液或许也是捷克能够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

“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好梦之后竟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这是卡夫卡《变形记》的开头,这句话堪称世界文学史中最经典开头之一,为万千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另一位文学巨匠、《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说,“我看到这句话后惊叹不已,我奶奶当年就是这样讲故事的。”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时代,其实是布拉格人。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卡夫卡是一个小公务员,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写作。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他博览群书,但一生又颠簸不幸,文作也不多,却留下了《变形记》、《司炉》、《判决》、《城堡》等不朽名篇。他逝世时年仅41岁,人们来不及挽留他,但百年来,捷克人多次纪念这位孤独的知识分子。

卡夫卡

哈谢克风格则完全不同。他不像卡夫卡那样阴郁,相反,他生性豪放、洒脱、爱交朋友,还参过军,打过一战。他几乎是卡夫卡的同龄人,也是出生于1883年,但仅仅活了40年,比卡夫卡还少活一年。他酷爱喝酒恐怕是原因之一。他的文风也与卡夫卡截然不同,他善于政治讽刺,下笔入木三分。他的《好兵帅克》是一部关于一战时一个士兵闹剧般的遭遇,以及讽刺当时愚蠢僵化当局的讽刺小说。当然,这个士兵的原型就是他自己。这部小说在哈谢克生前并未完成,但目前为止已经被翻译成了六十种语言。

二战后,捷克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这个时代中,无时无刻都充斥着老大哥苏联的影子。在很多捷克人看来,捷克共产党就是斯大林、赫鲁晓夫手中操控的棋子。这时候,犀利的捷克作家再次挺身而出。曾担任记者、导演、贝斯手的米兰·昆德拉,最后将自己的职业锁定为小说家——可能是世纪之交最引人瞩目的小说家之一。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昆德拉开头就抛出了这个宏大命题,从尼采的“永劫回归”开始,进入了托马斯和特丽莎的个体叙事行列。生活在1968年的布拉格,一个是渴望女人又心存畏惧的浪子医生托马斯,一个是厌恶母亲权威渴望尊严和爱情的女招待特丽莎,这两个曾经一夜之欢的男女,因为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和一次莫名其妙的发烧,而走在一起。在灵与肉、轻与重的对峙中,两人见证了历史,在民主气氛升温、常识回归的“布拉格之春”中,苏联的坦克隆隆驶入,捷共总书记杜布切克被带走,“人性面孔”的萌芽被无情砍断。托马斯因为一篇评价古希腊悲剧人物俄狄浦斯的见报文章,竟然被逐出布拉格,成为最后“一只兔子”(特丽莎梦里的形象)。小说的中段,这两人死于一场车祸中,在山谷里摔得粉身碎骨,但小说最后部分讲述了两人在山谷别墅的最后一夜,小提琴,灯罩,飞蛾,房间,雨夜……

或许有人觉得,文学家最多是讽刺一下现实,离政治实践很遥远,但对于捷克来说,并非如此。剧作家哈维尔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最后一任总统(1989年至1992年),也是捷克独立(1993年1月捷克和斯洛伐克分成两个独立国家)后第一任总统(1993年至2003年)。作为一国之领袖,他因出色的思想和高尚的实践,被誉为现代“哲学王”。2011年,哈维尔逝世。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大概从哈谢克开始,捷克文学就凸现出一种坚忍又豁达、认真又幽默的‘帅克精神’。这种精神在恰佩克那里表现为科幻的‘讽喻’,在哈维尔那里表现为现实的‘荒诞’。这种精神流淌到昆德拉、克里玛的血脉之后,就更以生活化与艺术化的巧妙结合,变得更为切而生动、隐约而深入,每每在引人入胜中发人深省。像他们对专制制度下人们日常生活被‘异化’的描写,像他们对生活的模棱两可性和情爱的游移不定性的描写,像他们对理想被世俗销蚀之后自寻开心又处处不开心的描写,都以恰到好处的幽默与分寸适当的悲情,让人在阅读中产生某种共鸣,引起某些反思。”

正如捷克文学、音乐、绘画一样,捷克足球充满了思辨色彩,亮丽而富有激情。1996年欧洲杯上,捷克的“黄金一代”震惊了全世界。两大边锋分别是內德维德、波博斯基,锋线是博格和库卡,这几位长发飘飘的球星,速度飞快,球风潇洒。将意大利、俄罗斯、葡萄牙等几支传统劲旅冲击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波博斯基在对阵葡萄牙时打入的“魔鬼吊射”,更是令人技惊四座。那年的捷克队一直杀入决赛,只是一球小负冠军德国队。尽管如此,捷克足球已经迎来了冷战后的高潮。

捷克足球“黄金一代”

但是,真正令捷克足球攀上高峰的,是一位非常纯粹朴实的球员,那是捷克的新英雄——世界足球先生內德维德。在1996年那支铁骑中,內德维德并不显眼,但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他一路成长,从一位边锋蜕变为中场核心,并在尤文图斯迎来他的高峰。“钢铁人”、“跑不死”、“球场阿甘”成为了他的代号。2004年,在获得世界足球先生后,媒体才逐渐了解生活低调的內德维德的全部生活——他不纹身、不酗酒,深爱着他的妻子,没有任何绯闻,平日训练结束后,还是不断地训练。这在灯红酒绿的足球圈简直不能想象!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而且意志极其坚强。

在接受《足球周刊》采访时,內德维德说:在到达意大利后,看到那些迷乱的生活而觉得不适,最爱的还是自己的祖国。或许很多人会把看他作一位“乡巴佬”,但他却在这个时代里守着自己的价值。成长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內德维德,代表了捷克最朴素、最纯真的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怎会没有共鸣?

意大利名帅卡佩罗说,内德维德是他见过训练最勤奋的球员;另一位名帅、曾执教广州恒大的里皮则说,“内德维德是他唯一需要要求降低训练量的球员。”2004年,捷克力克荷兰、德国等队,本来有希望问鼎欧洲杯。可惜仍然功亏一篑,一球小负后来的冠军希腊队。內德维德在比赛后痛哭失声。

另外一位著名的捷克人,莫过于主帅兹德内克·泽曼。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他选择了流亡海外,并在意大利获得了教练执照。他曾经在福贾、罗马、拉齐奥等劲旅任教,并以极具血性和观赏性的进攻打法赢得了各方称赞。在日趋功利和保守的意甲赛场,他每一场比赛都派出三名前锋,堪称“拼命三郎”的打法。虽然在他执教期间,都没有获得最终的冠军,但他的勇气和进取心,依然令他获得“进攻之王”之美誉。

捷克有如此丰厚的足球传统,习近平主席接见捷克小球员,当然毫不令人意外。捷克球员的进取心与勤奋,想必也为许多中国球迷所羡慕。

早在二战前,捷克便已是欧洲少数几个民主宪政国家之一,也是欧洲最发达的工业国之一,人均GDP高于英国、法国和德国,这都与捷克人较高的国民素质有极大关系。经历了二战的摧毁性打击,又在苏联主导下重建,捷克一度还向中国提供了很多工业品。

然而,经历战后的国际风云变幻,捷克的经济陷入低谷、工业也远远落后。1993年,捷克新政府成立,随后又分别于1999年和2004年加入北约和欧盟,奉行经济上与欧盟加强联系、安全上与北约密切合作的对外政策,捷克渐渐走出经济低迷的泥淖。目前,捷克经济形势较好,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去年经济增长4.3%,在欧洲非常亮眼。甚至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捷克还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013年3月,捷克首任全民直选总统米洛什·泽曼上任,一直致力于发展中捷关系。中捷两国领导人首先是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期间实现会晤,去年9月,中国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时,欧盟国家领导人纷纷派遣高级别官员代表,唯独泽曼亲自欣然前来,并观看了阅兵式。

现任捷克总理索博特卡在改善对华关系上也与泽曼立场一致。他在不同场合表示,希望捷克在中国与中东欧合作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索博特卡一向低调,但实际上他的父亲与中国渊源颇深。上世纪90年代,老索博特卡曾作为技术专家,在北京昌平沥青厂工作过。去年老索博特卡70周岁之际,索博特卡给父亲的生日礼物,是往返中国的机票,让他故地重游、会见老朋友。除了父亲有中国缘,索博特卡的夫人也是个中医爱好者。此外,捷克众议长哈马切克也是改善对华关系的积极推动者。

捷克地处“欧洲心脏”,恰好位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沿线,起到了关键支点的作用。去年11月,中捷签署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府间合作谅解备忘录,是16个中东欧国家中首批签署此类合作文件的国家之一。在习近平到访捷克前夕,捷克总理博胡斯拉夫·索博特卡就表示,捷克希望重点加强与中国在航空和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是金融。

因此,泽曼总统对中国的好意,也促使习主席走上访捷之旅。两个文化大国在互相凝视,并一起期许明天。

(作者曾研究东欧文学,现为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编辑,微信公共号《直说》主编助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钟晓雯
欧洲 捷克 中国外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

外交部回应布林肯:中方从来没有兴趣,不要疑神疑鬼

护栏被冲破!美国校园两派“开打”

加沙孩子感谢美国“挺巴”大学生:请继续支持我们!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