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祥亨:不去趟美国,“选举”还弄不成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1-14 09:00
虽然来得很晚,朱立伦还是在紧张的备选时间里,抽空去了趟美国。而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早在6月初就已经完成美国之行。对于每届台湾“候选人”来说,去美国拜码头似乎成了选前的规定动作,也足以见美国对台湾政坛及两岸关系的影响力。
由于历史因素,台湾政治一直以来都受到国际势力的影响。二战后国民党战败撤军来台,一方面仍保持跟美国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则追求反攻大陆,比如从过往的仇敌日军那里借将,日军顾问团“白团”便是协助国军在古宁头战役(观察者网注:即金门战役)胜利的因素之一。在长达半世纪的冷战中,台湾也成为美国在地缘战略上抵抗共产主义阵营的要角。
蔡英文选前赴美面试
然而,以国家利益为考量的美国,也并非一贯地支持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早在1971年,由于美国陷入越战,国际局势迫使美国积极寻求第三方制衡苏联的扩张,恰好中苏交恶,最终开启了基辛格访华的外交突破。1979年中美建交后,在台湾的国民党陷入风雨飘摇,也间接激化了台湾独立的声音,不过美国并未失去对台湾的影响力,透过《台湾关系法》向台湾提供武器,担任两岸关系幕后操盘者的角色。
这个角色在台湾进入“民主时代”后更为明显。在1996年台湾的首届“总统”大选上,李登辉透过赴美演讲发挥杠杆作用,增加国际媒体曝光来吸引台湾选民,美国也乐于提供李登辉舞台,以促成台湾成为“华人唯一民主圣地”。在后来的“飞弹危机”(观察者网注:即1996年台海危机)上,美国派出的两艘航空母舰更是直接介入,防止武力统一的情形发生,顿时,台湾从70年代末的“弃子”地位跃升到美国民主价值观在亚洲的传播者,美国也多了更多渠道影响台湾政情与选举。
在1996年的“总统”选举时,一同竞选的台独人士彭明敏和脱党参选的原国民党大佬林洋港尚未懂得美国对选举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赴美模式已经被时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发现。2000年选举时,陈水扁获选“总统”的其中一大因素便是他号称的“新中间路线”赢得美国的信任,这与他在1999年赴美有着绝对的关系。相较于当年陷入分裂的国民党,民进党的陈水扁虽然没有美国学历的底子,却意外攻克曾受美国名校“洗礼”的连战和宋楚瑜这两座大山,以首次政党轮替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
台湾前“总统”陈水扁三度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在2004年的选举中,连战和宋楚瑜很明显了解当年分裂造成的问题,同时也循着陈水扁赴美赢得选战的历史教训,因此连宋合体担任“正副总统候选人”,连战还趁着蒋介石夫人宋美龄逝世的机会访美。美国此时也对陈水扁的两岸政策存在着诸多不信任,在这次选举时对陈水扁的“公投宣传团”反应冷淡。
然而,美国意图将国家意志灌输在选战中的努力并不总有相等的反馈。2004年陈水扁仍因发生疑似被刺事件赢得选举。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也并未完全放弃陈水扁,而是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反对陈水扁的激进公投作风,另一方面通过了三年来未有突破的空空导弹军售案,以图在陈水扁继续执政的情况下,仍对其保有影响力。
美国影响台湾“总统”选举的情形至2008年转向新局。民进党受到陈水扁的贪污问题拖累,下届“总统大位”转到了形象不错、又有美国哈佛大学学历的马英九身上。马英九访美后声望继续攀升,民进党的总体形象相对下降,马英九之后也派出属意的“副总统”候选人萧万长赴美,经营因陈水扁而信任度降低的“美台关系”。然而美国仍维持两面手法,接待民进党籍的“总统”候选人谢长廷来访。对马英九展现的善意,也是换取谢长廷能在“面试”时提出保证稳定的两岸关系的手段。
在抽丝剥茧理解台湾“总统”候选人赴美面试的现象后,进一步分析其成因,仍是两岸关系的稳定状态。从李登辉的“两国论”以来,两岸关系时常在经济热络的大局中呈现出不对称的冷盘状况,两岸政策在2008年后被归因为大选获胜的主因之一,因此不论是偏向“九二共识”的马英九,或是提出“宪法一中”的谢长廷,都试图在两岸关系论述中抢得话语权,以说服台湾民众和美国拥有保持台海和平的能耐。
然而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应试者当然就有面试官,美国不只在军售与安全议题上对台湾产生影响力,在科技、教育、商业、文化上更是如此,台湾大学教科书多半是从美国翻译或直接阅读英文原文。在全球科技制造供应链上,台湾制造商也是美国科技品牌的中下游(如鸿海、富士康之于苹果计算机),更不用说美国电视剧、脱口秀、好莱坞文化工业的无所不入了。在这样的美式熏陶下,台湾不仅在硬实力上必须获得美国支援与合作,在软实力上更需获得其认同,因此台湾总如小弟般自然地倒向美国。对于美国来说,台湾是其亚太布局的一环,如同日本、南韩、菲律宾一般,是美国弹跳其政经军影响力的重要凭借,其所谋的仍是被称为国家利益的空泛概念。
再度回到台湾“总统候选人”赴美“面试”这个话题上,可以发现2012年仍是这套三角样板,并更趋“成熟”。身为“总统”的马英九无法获得美国的官方承认,因此派遣亲信金溥聪率领“友好访问团”访美,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则亲自赴美寻求沟通。美国则在两边下注,但是根据不同的风险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国民党最后因为执政四年的两岸和平政策产生硕果,使得美国认为相较“九二共识”,蔡英文“台湾共识”的不确定性更大,因此奥巴马政府透过《金融时报》的放话,以及美国在台协会前处长包道格在关键一刻说出“若马‘总统’连任,会让北京与华府都大大松一口气”,让蔡英文提前“总统”梦醒。上述情形,跟2008年的“总统大选”极其类似——(派人)访美、接待、回台开记者会、美国表态,让人不禁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
眼看2016总统大选又再度逼近,访美结束的蔡英文获得“高规格”接待,自信完成应考任务让绿营支持者信心大增,仿佛又隐现着大选的面试现象。此番朱立伦访美,看似要在“访美”话题上别蔡英文一下,实则也是去面试。然而不论剧本如何变化,包括大陆民众在内的两岸人民必须思考,如今已走入二十一世纪了,为什么国际关系仍像洪荒时期的大哥带小弟,两岸关系仍走不出敌我分明的二分思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