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赖清德抛出“两岸关系并购论”,打的什么算盘?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5-23 13:41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正心】
2025年5月中旬,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接受岛内网络节目“敏迪选读”专访时,抛出了一个引发哗然的新论调——所谓“两岸关系并购论”。
根据赖清德的解释,他将两岸关系比作“大公司并购小公司”,声称如果中国大陆要“并购”台湾,就必须由大陆提出条件,而不是由台湾来提条件;宣称大陆片面要求台湾必须成为其一部分、不给任何其他选择的做法,“这不行啦,这人民不会接受的”。赖清德还强调两岸应“以对话取代对抗”,呼吁中国大陆正视台湾当局的存在、尊重台湾人民选择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事实,希望在对等尊严基础上展开交流合作,创造两岸和平共荣。
赖清德这一系列将严肃的国家统一议题做商业化类比的言论,迅速在两岸引发批评声浪。
民调告急还是话术包装?
赖清德为何选择在此时抛出“两岸关系并购论”?其背后似乎有多重考量。
一方面,赖清德上任满一周年之际,民意压力骤增。多项岛内民调显示,其施政满意度跌破四成甚至仅三成出头,不满意度首度过半,“死亡交叉”现象明显;同时有超过半数民众不满其两岸政策,近半数则担心两岸爆发军事冲突。
在经济选民流失、民调大跌的背景下,赖清德抛出两岸关系新论调,试图安抚民心,将两岸统一这样的严肃议题“包装”成商业谈判,以蒙骗关注民生经济的选民,减轻对民进党当局的不满。他故意营造出一种愿意对话、降低对立的姿态,以回应岛内要求缓和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并缓解外界对其强硬路线的质疑。
另一方面,赖清德的“并购说”也有对外宣示的用意。他选择在“5·20”这一敏感节点前夕发声,恐怕是希望降低大陆可能在此时采取强硬动作的风险,并且向国际社会传递出“对话替代对抗”的姿态,以避免被视为台海紧张的责任方。
同时,他借用商业语言隐晦重申“两岸互不隶属”的立场——将两岸关系视作平等主体的买卖关系,实际上是否定“一中原则”的变相措辞。赖清德此举也是为了迎合美日等外部势力、争取国际同情,为自己在国际话语中占据有利位置。然而,这种出于政治算计的话术调整表面上放软姿态,实则暗藏“台独”私货,并未真正改变其对抗思维。
此外,赖清德此时提出“并购论”,似乎在有意迎合特朗普的言论。
在中美经贸谈判并达成互降关税之后,特朗普曾表示这有利于“统一与和平”,如此表态引发民进党和“台独”势力的紧张。赖清德及其幕僚或许就此推断在特朗普任上,中美谈判不排除涉及两岸统一的话题,毕竟对特朗普而言什么都可以交易,台湾也并非美国的核心利益,如果能够换到一个好价钱,对特朗普来说又何乐而不为呢?
而这也是赖清德最担心的,与其某一天如棋子般被特朗普卖了,不如此时便开始以“并购论”来喊价,或许真到统一谈判时还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如果赖清德真是如此思考,那么也是过于异想天开了,其推动所谓“务实台独”和“新两国论”的言行劣迹斑斑,早已被钉在统一进程历史的耻辱柱上。国家统一之时,必然将以司法公开对其进行审判和彻底清算。
“赖清德让大陆彻底对台湾丢掉幻想”
两岸“并购论”的谬误与危害
赖清德的“并购说”看似新颖,实则漏洞百出,从法理到历史再到现实,均难以自圆其说。
在法理上,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绝非两个对等的国家。所谓“大公司并购小公司”的比喻,预设了“两家公司”从法律地位上对等分立的前提,折射出赖清德固守的“新两国论”思维,这与李登辉的“两国论”、蔡英文的“两岸互不隶属”、以及赖清德自己的“两国互不隶属”等分裂论调如出一辙,只不过是换了包装而已。
从历史来看,两岸至今仍未结束内战状态,两岸主权从未分裂,国际上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顶多是在实际管辖权以及对外代表权有所竞争,终究要从内战状态实现和解并最终走向国家统一。即便真要以商业公司作比喻,两岸也不过是一家公司内部股东的竞争关系,对公司股权、经营权和对外代表权相互竞争,未来则要从不正常状态经过内部协商调整回正常状态,因此绝非两家相互独立的公司谈判并购问题。
就现实而言,“并购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加剧本已紧张的两岸对立。赖清德一方面声称愿意交流对话,另一方面却坚持不接受“九二共识”,甚至将大陆列为“境外敌对势力”。“口惠而实不至”的矛盾姿态只会令北京更加警惕,认为其和平对话的表象下仍暗藏谋“独”拒统之心。可以预见,大陆对这种两面手法将更为防范,解放军在台海的军事演训、对“台独”势力的法律和经济反制力度只会持续增强。
从台湾自身利益看,“并购论”指称台湾方面可以拒绝大陆并购的代价十分高昂。赖清德当局鼓吹“自主防卫”和“经济脱中”,但现实是台湾经济对大陆高度依存,两岸产业链密不可分。大陆人口与经济规模是台湾的数十倍,台湾每年对大陆贸易顺差长期超过千亿美元,广大的大陆市场更是支撑台湾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如果贸然将密切的两岸经贸关系视作可以切割的买卖关系,必将严重伤害台湾经济。
事实上,民进党执政下的对抗路线已令台湾付出代价:断绝陆客导致观光产业凋敝,农产品失去大陆市场纷纷滞销,凤梨释迦等农产价格暴跌,岛内失业率随之攀升,这些都无情击碎了“经济脱钩”的幻想。两岸经贸联系是台湾经济的命脉,将统一议题商业化、敌对化,无异于拿台湾民生福祉作赌注。
此外,迎合外部势力的“并购论”也进一步使台海局势复杂化。赖清德一边向美国、日本喊话强调“对等谈判”“和平解决”,一边变本加厉“倚美抗中”。然而国际社会对此反响冷淡:赖清德发表相关言论后,日本、韩国等相继对台湾表现出疏离态度,美国国务院也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其寄望的“国际挺台”并未兑现,反而更显苍白。事实证明,“并购论”既骗不过北京,也无法赢得外部真正的支持,只会让台海局势更加复杂危险。
“并购论”无助两岸缓和
赖清德将两岸喻为“公司并购”的言论一出,立即招致台湾地区在野党与大陆方面的强烈反弹。
岛内在野党主要是从“拒统”的立场群起抨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痛斥赖清德是“卖台领导人”,质疑其把“统一”改称“并购”,等同默认台湾可以被收购,只是“看条件谈不谈”。民众党主席黄国昌也严辞表示不认同“并购说”,批评作为2300万人所选出的领导人,赖清德不该只代表政党利益,而应顾全全体台湾民众的福祉。
从以上在野党主席的反应来看,“反共拒统”明显是台湾地区朝野主要大党的共识,对此无需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针对赖清德抛出的所谓“统一条件论”,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不到24小时内便回应警告:“台独翻不了天,成不了事”。陈斌华强调,无论台湾当局领导人如何措辞,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既定事实,阻挡不了祖国必将统一的历史大势。他严正指出,赖清德的言论看似委婉,实质上仍是“台独”挑衅,大陆对此高度警惕并采取零容忍态度。此外,大陆媒体也痛批赖清德玩弄文字游戏,用商业话术包装分裂图谋,呼吁两岸同胞看清其政治骗局。
总体而言,赖清德的“并购论”不仅无法为紧绷的两岸关系降温,反而可能火上浇油,加剧敌意对立。他试图以商业谈判的姿态换取两岸对话空间的如意算盘并未奏效:大陆方面看穿其话术本质,断言“台独成不了事”并加强军事法律施压,台海局势愈发紧张;岛内各界也批评此论背离法律与民意,进一步撕裂内部共识。在“以对话取代对抗”的表象之下,赖清德依然奉行“拒统抗中”的路线,这种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的操作,注定无法带来两岸真正的和平与和解。
赖清德自我标榜为“务实台独工作者”,但任凭其如何用商业比喻粉饰太平,都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客观现实,也阻挡不了两岸必然统一的历史潮流。把两岸前途当作商业交易来权衡,不仅愚蠢,更是危险的挑衅。“台独”势力倘若继续在分裂歧途上玩弄话术,只会自食恶果,将台湾推向更严峻的险境。真正要确保台海长久和平,唯有在“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回到理性对话的正轨,这才是对2300万台湾人民负责的正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