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玮:“台湾的政客们,别再犯傻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7-08 08:00
台湾海峡宽不过百余公里,但在这方狭长天地里上演的博弈却逾趋复杂,海面之下暗流汹涌。
岛内,赖清德当局持续推行“倚外谋独”路线,与此同时,民进党为逆转“朝小野大”局面而掀起的“大罢免潮”引发蓝白阵营强烈反弹,政治斗争白热。
经济领域,台商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升温,而特朗普对先进制造的虎视眈眈及对全球关税的“热忱”令经贸往来平添变数。
文化层面,两岸交流不断,从西安碑林临书大赛、福州船政论坛到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研讨会等活动密集举办,彰显民间对共同历史文化的认同需求。
在此背景下,一直活跃在两岸交流前沿的台湾旺旺集团副董事长、原台北县长周锡玮与观察者网进行了面对面对话,剖析两岸关系走向,为破解僵局提供新视角。
台湾旺旺集团副董事长、原台北县长周锡玮做客观察者网
【对话/观察者网 李泠】
·文化交流
观察者网:我看到您的YouTube频道已经有四年多没有再发政论类的视频。
周锡玮:是的。
观察者网:为什么不发了?
周锡玮: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意义。过去我的目标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自己想讲的话。而且因为我过去从政的背景,所以累积了很多观众,有一些支持者,也有一些持不同看法的人会向我提意见。
后来,我发觉不能迷失在这里面。毕竟,生活不只有政治,还有太多其他重要的事情,所以我想和它“切干净”。现在,我是一个画家、是一个设计师等等,拥有多重身份。
观察者网:“切干净”,“切”得容易吗?参与政论类节目或活动,真的没有什么意义了吗?
周锡玮:也不是毫无意义,所以我现在又开始参加一些活动,继续与大家交流沟通。
不过,我觉得相比从前,现在的我不会只从台湾内部的角度看政治了,而是会从世界来看两岸,看两岸彼此之间未来应有的发展。
观察者网:我看到您公开分享了不少自己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您此前也曾多次说过“书法是中华民族的DNA”,并在两岸书法交流中强调其承载历史与亲情的力量。能否再详细谈谈,如何通过这类艺术唤醒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
周锡玮:汉字是象形字,具有抽象性,它或许不像具体某物,却能勾勒出某种情境。当众多汉字以不同字体书写,如草书、篆书、隶书等,人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独特美感,脑海中会浮现影像,进而牵动自身心情与感受。尤其是狂草,狂放不羁,与国外的抽象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情绪的极致表达。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文字非常浪漫优美,能赋予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拥有直抵人心、触动情感的力量。
观察者网:如今写字逐渐为键盘所替代,人们的注意力也日益被短视频等互联网产品吸引走。缺少一笔一划写就的过程,会不会导致大家对这种文化认同的敏感性降低?
周锡玮:感觉也分有意识和潜意识。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有很多感受,只是日常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在写或看到汉字时,其实是很有感情的。
观察者网:在文化符号方面,您也曾提到,四川的大熊猫、三星堆、金沙遗址等IP潜力巨大,而台湾在文创设计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双方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可否具体谈谈台湾在这方面的资源和优势都有哪些?举个例子说说双方可以如何合作?
周锡玮:今天早上,我和几位从景德镇来的年轻陶瓷工作者朋友一起讨论陶瓷设计。我们打算着手设计一个品牌,制作一系列生活陶瓷用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想法有相似之处,就是我们都不想复制过去,而是想有所突破,创作一些新颖的东西。
讨论过程中,有几点很有意思。我平时画油画,油画尤其是抽象画,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而陶瓷艺术极具中国韵味,对于如何将两者融合到一起,在审美和创作理念上,我发现台湾人和大陆人确实存在一些差别。
在大陆,许多朋友怀旧情绪浓厚,认为“老祖宗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精妙的设计,我干嘛要去创新?用老东西就可以了”。而在台湾,人们既喜欢老物件带来的亲切感,又喜欢新的东西,认为“如果身为艺术家却不创新,创作便毫无意义”。比如我,从小就开始学习艺术,深知全世界的文化艺术是相通的,且有不少耳濡目染的机会。我们不太喜欢过于陈旧的东西和深沉的颜色,而是偏爱亮丽的色彩,也喜欢能带来突破和感动的线条。
两岸这一审美差异,也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全世界有哪个地方、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取长补短,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文化呢?回顾过去的大唐时代,唐朝的盛世令人赞叹,其建筑、服饰、音乐、设计和绘画都独具魅力。如今,我们中华民族正迎来又一个兴盛的时代,但我们现在的建筑、服饰、设计又是怎样的呢?两岸是否可以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中华艺术?
周锡玮绘画中 视频截图
观察者网:对于艺术创新,我不是业内人士,不过据我了解,大陆有不少人士在探索、在实践。以您提到的绘画为例,如何让中国画“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以来众多画家在思考的问题。而在中西绘画理念的融合上,如林风眠的仕女系列、吴冠中的江南水乡,再如靳尚谊用油画画出《八大山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探索和创作。
周锡玮:我常说,中国人的写意画就是西方的抽象画。中国的书法,仔细看它们的结构,很多时候只有墨色,其实就是黑白的抽象画,只是我们人为地将它们区隔开来,说“这是书法,那是西方的抽象画”、“这是东方的写意画,只有黑白,而西方的抽象画强调色彩变化”……其实,如今这些界限完全可以打破。
在我家里,我爸妈都是写书法、画国画,只有我一个人画油画。但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从未刻意去区分这是中国画还是西画,我很多时候会用毛笔创作,需要西式风格时就用山马笔。从小看了那么多中国书画,学了那么多中国诗词歌赋,这些早已融入我的内心;当我在创作一幅画时,画中的内容、精神和灵魂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无需刻意强调。比如我的油画有两个系列,其中一个叫“新富春山居图”,用油画描绘两岸风光,中西结合,只是所用媒材不同罢了。
也就是说,由于所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差异,我们往往被固定在某种思维模式里,认为这种画法是东方的、那种画法是西方的。其实,这种隔阂的观念应该先打破。在当今这个时代,很难去界定新的创作是纯粹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我只能说,它可能一部分带有东方元素,一部分带有西方元素。
·经贸往来
观察者网:除了画家、设计师的身份,您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家。近几年,您应该也有感受到岛内政治氛围逾趋极端;而特朗普的上台,给全球经贸带来巨大的波动。您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台商台企面临的最主要的经营挑战是什么?他们和您聊天时,有没有聊过来大陆或去美国投资经商的顾虑?
周锡玮:对美贸易方面,若美国关税过高,甚至超过15%,台湾很多企业会面临艰难抉择,因为货物会因价格过高而卖不出去,再加上台币汇率升值,台湾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产品就更卖不出去。所以,当特朗普设定的关税实在太高时,台湾许多企业只能选择关厂,众多工人也会因此面临失业。
相对地,去年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关系仍在增长,增幅达9%,今年也依旧保持增长态势。这充分说明,台湾的贸易真的要靠大陆的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只是,台湾岛内当下也存在许多残酷的现实。比如民进党执政期间,不断制造谣言,声称“大陆不好”“大陆危险”,甚至编造出“大陆的高铁没有椅背”这类荒诞不经的谎言。民进党最错误的做法,就是关上了两岸交流合作的大门。过去,两岸在经济和学术方面尚能保持往来,如今学术交流都受到限制,若想去台湾进行经济活动,还可能遭遇通行证发放难题——这是完全愚昧无知的举措。这里头暗含民进党可怕的政治算计:倘若两岸全面开通交流合作,他们编造的大陆负面谎言将全被戳穿,届时他们的执政就崩掉了。因此,他们现在其实是有危机感的。
不过,我对两岸关系持乐观态度。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发展迅速,在各项政策制定和实施上都展现出卓越能力。从对美关税谈判中就能看出,中国人在谈判桌上底气十足、谋略过人,表现极其专业。许多前辈在二三十年前就预见中国大陆可能会面临美国和欧洲的压制、钳制与挑战,并为此做好了全方位准备,这也使得中国大陆如今有底气与美国硬碰硬。
不要小看这种硬碰硬的结果。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关注中国大陆与美国的抗衡。一旦抗衡成功,他们就不再惧怕特朗普之流,会选择向中国大陆靠拢。到那时,美国的帝国霸权将逐渐瓦解。我在大陆各地走访时,发现中国人始终秉持“吾日三省吾身”的谦逊态度,常说“对不起,我很多地方做不好”。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建立民族自信。
相比之下,台湾的问题其实都是小问题,试想,一个整日说谎、贪污腐败、不顾民众福祉的政党及其政治人物,又能维持多久呢?你不要把台湾老百姓都当成是笨蛋。虽然民进党洗脑了不少年轻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总会大白。当民众看清这些讲谎话的政治人物,还会继续支持他们吗?
大陆的强大与繁荣,也为台湾带来了诸多好处,使台湾不会出现贸易赤字,反而实现了繁荣。众多台商来大陆投资,都赚得盆满钵满。前两天,我和许多在大陆的台商一起去了衢州,大家聊天时都感慨,在大陆这片沃土上,他们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这些情况,其实很多台湾人都心知肚明,只是民进党故意制造恐惧,让大家害怕去了解真相。但我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最重要的是,只要中国大陆持续强大、繁荣、进步,台湾就没有任何理由与大陆分离。
观察者网:您刚提到中国大陆和美国的关税谈判,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围观。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4月2日推出,推出没几天,我们看到赖清德当局不仅表示不会进行“对等报复”,甚至要推动台企加码赴美投资。现在看到大陆和美国的谈判进展,那些台商的想法有没什么变化?他们会保持观望,还是会继续按赖清德说的去做?
周锡玮:我觉得他们现在都在观望。就拿台积电来说,最近它也表示不一定要去美国投资。要知道,关税政策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敲诈手段。
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美国在谈判时,会动用军事、地缘政治等各种手段进行要挟;相较于美国,中国大陆拥有众多优势。比如,军事方面,已拥有最新最先进的装备;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储备十分雄厚,且高质量科研产出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并仍在迅速扩大领先优势;工业方面,尤其是上下游产业的完整性方面,只有中国大陆做到了所有产业的完整布局,且如今在研发(R&D)上也投入了大量财力、精力,美国和欧洲都远远比不上。
因此,我想对台湾的政治人物说,别再犯傻了。台湾与大陆本就是一家人,在大陆,台湾人可以自由往来,还能享受诸多利好。放着这么友善的环境、这么庞大的市场不去参与,那真是傻瓜;与大陆为敌,更是笨蛋;坚持“台独”,那就是亡命之徒。
图自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11集:统一大业
观察者网:您在刚才的两个回答中提到了两点,一是大陆让了很多利给台湾,二是很多在大陆做生意的台商台企赚得盆满钵满。
关于惠台政策,现在两岸有不少人在思考一个问题:大陆推行惠台政策,有一部分目的是希望通过台商这座“桥梁”,把惠利“涓滴”给台湾广大民众;但有台湾朋友跟我聊起,说这种涓滴效应并不明显。比如,很多台商从大陆赚到钱后,回岛内投资房地产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结果不仅没让台湾底层民众共享到让利,反而导致通货膨胀、物价提升。您认同这一观察吗?或者换句话说,您认为大陆的惠台政策是否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周锡玮:按照经济学的理论来说,如果出口量增大,工厂数量就会增多,工厂里的工人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从这个逻辑出发,若要帮助最基层的工人,关键在于工厂能够向中国大陆大量销售货物并实现盈利,这样工人就能获得工作和薪水,从而照顾到最底层。
但我认为,情况并非仅限于此。实际上,许多台商过去在台湾默默无闻,没有自己的事业、工厂或公司。然而,他们来到大陆后,却都拥有了这些。这其中的原因颇为明显:大陆政府提供了土地优惠、税制奖励,加上丰富的人才资源、充足的水电供应以及广阔的市场——相比之下,台湾目前面临缺水、缺电、劳工短缺、土地紧张等问题。两岸一比较,能来大陆发展的台商,无疑拥有更好的机遇。这也是惠台成果之一。
反过来,台商在大陆赚了钱后回到台湾“涓滴”,这种效果其实是存在的。就像父亲赚了钱回到台湾家里盖了新房子,家里有了更多的钱,大家都可以花,这难道会没有影响吗?我认为肯定会有影响,只是有时候我们放在心里,不一定会说出来。
至于让利如何更好地分配,我认为每个人能过上好生活,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比如书读得好、技术精湛、勤奋工作或有其他能力。成功和失败都有其原因,我们无法照顾到所有人。如果用高标准来要求,让很多人即使无需工作也能被照顾到,这显然不现实。关键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来决定自己能获得多少。秉持大同之道的观念是可以的,但不要勉强或牵强地为善,有时候自然而然地为善,反而可能是更正确的做法。
观察者网:除了台商台企,也有很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谋生活。您也和台湾的年轻人有很多交流,他们是否有向您分享他们在大陆工作或创业的酸甜苦辣?
周锡玮:台湾的年轻人来到大陆后,往往会觉得在这里的生活自由自在,感叹这里的城市真美,能够尽情享受生活;他们还会感受到,与大陆同胞相处毫无隔阂,就像一家人一样,氛围非常好。我认为,来大陆短期交流的台湾年轻人如果能在大陆住上一个月,不仅很多自身的观点会改变,甚至世界观也会发生转变。
当然,他们要外出创业、工作,甚至需要赚钱养活自己,其中无疑有着诸多挑战。不过在我看来,在大陆的发展机会要比在台湾多得多,毕竟大陆的市场、人力、资金等资源都十分充足。
也许有人会问:“你是不是在鼓励台湾的年轻人到大陆来?”其实这并非鼓励,而是帮助他们认清一个事实:他们的未来并非只有台湾一个选择,还有大陆这个广阔的天地;如果选择在大陆发展,考虑到规模体量,未来的挑战或许会更大,但相应地机会也会更加丰富。
观察者网:说到台湾的年轻人,之前有一个词形容他们的生活状态——“小确幸”。这几年,这词还适用吗?
周锡玮:有蛮多台湾年轻人仍处于“小确幸”的生活状态,这真的蛮可惜的。因为在台湾,许多父母的财务状况还算不错,导致不少年轻人常把“我不要那么辛苦”挂在嘴边。这与大陆年轻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大陆年轻人普遍秉持“我要拼,这是我的未来”的信念。在台湾,这样积极进取的年轻人很少见,大多数人习惯朝九晚五,到点就下班。此外,台湾还有不少年轻人属于“躺平族”。
坦白说来,这一情况让我十分担忧。如果未来的整体发展缺乏这些年轻人的参与,我们将从哪里去寻找人才?也就是说,年轻人不够努力,将会成为我们未来面临的一个重大危机。
观察者网:除此之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是大陆做得很好、台湾做得不够的?或者说,在您看来,大陆有什么很好的事物可以引入台湾?
周锡玮:很多,比如我常开一个玩笑,说“如果没有大陆的稀土,台湾就完蛋了”。大陆许多产品的产量或质量在全世界都位居第一,而台湾虽有一些产品表现不错,但与大陆的全面优势相比,仍相差甚远。
首先,如果我们台湾的许多货物都从大陆进口,就能省去不少成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其次,大陆在科技研发方面成果丰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比如,能在雅鲁藏布江修建水电站,还成功制造出了最先进的航母。当然,大陆还有许多美食,像我就特别喜欢宁夏的滩羊肉,那味道简直棒极了。虽然台湾目前不允许进口,但我觉得未来应该会有所开放。
总体来看,大陆的优势实在太多了,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人力人才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也远超台湾。这些都是两岸可以开展合作交流的领域。有一件事若能实现就更加完美了——台湾目前缺电,而大陆电力充足,如果大陆能以合理的价格向台湾供电,那台湾很多方面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台北一家停电的杂货店 资料图
·“取消”阻碍
观察者网:我们能看到两岸不少有识之士也在努力推进各类交流与合作,在您看来,在这过程中起到阻碍作用的,只有民进党当局这一因素吗?
周锡玮: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我觉得不论是谁,最好都取消阻碍,因为打不赢、挡不了,那为什么不往好的方向去努力,一定要给自己找麻烦、寻死路?
观察者网:怎么取消?
周锡玮:取消民进党的“执政”。
观察者网:但看近几次选举投票,即使他们问题重重,大部分选民仍照样投给他们……
周锡玮:下次不一定仍是民进党。过去国民党执政的时候,有谁想过执政权会丢到民进党的手里?
观察者网:那么怎么争取下一次的选票?
周锡玮:现在台湾的政治选举仍过度依赖个人候选人的发挥。这部分,我们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国民党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断层。诚然,在台湾较高层级的选举中,确实需要候选人具备较为深厚的学养与修为;不过,在基层选举里,我认为国民党还是应尽量让年轻人参与其中、崭露头角。
民心相背是很快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觉得民进党已经快到“覆舟”的时候了,坏不了多久了。
我认为台湾的所有政党,不论是执政还是在野,都应经常来大陆,亲眼见证大陆的发展与进步,思考大陆所推行的政策效果如何。而且,当大陆走向国际舞台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大陆其实可以带领我们一同走向国际。无论是在贸易、商业,还是教育、文化等领域,大陆都拥有极为庞大的市场,两岸好好开展合作才是最佳选择。
观察者网:让更多台湾人亲自到大陆来见证、感受大陆的发展,我们对此自然非常欢迎。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台湾有2300多万人口,而自1992年启用台胞证,至今30多年,累计只有1160多万台湾居民申请了台胞证。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多的台湾人没来过大陆。那么,如果让大陆的发展更多地被这些人看到或感知到呢?
周锡玮:其实也容易。台湾民众经常使用YouTube、Facebook,也会用微信和Line。所以我认为,第一,大陆的进步一定要在全世界的媒体平台上充分展示;第二,要让台湾朋友了解大陆的好,包括环境优良、投资环境优越等方方面面。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展示在大陆做生意的台商的情况,以及未来可能开展的各类交流活动,这些都是可行的举措。
这些平台上影片很多,只是部分人受民进党言论影响,认为这些影片都是假的,也有不少人已被民进党洗脑或吓怕了,所以当提议他们到大陆投资或定居时,他们会本能地抗拒。不过,我觉得也没必要强行拉他们来,对于这些人,不妨顺其自然。但台湾主要的政治人物、企业家和意见领袖应该心里有数,我相信他们中很多人其实清楚大陆的进步,也明白与大陆合作能实现互利共赢。
观察者网:对于阻止两岸交流的民进党当局,大陆也推出了不少制裁措施,比如列“台独”顽固分子清单,也对一些相关企业进行了惩处。您认为这些举措有效吗?
周锡玮:当然会有用,但有用到什么程度,暂时还不知道,因为还没有明显的结果出现。要是有下一步的动作,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观察者网: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要真正推动两岸关系朝向和平稳定融合发展的方向前进,在未来的1~3年之内,最关键的突破口或者说是最亟需采取的具体行动是什么?
周锡玮: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倘若缺乏交流与合作,两岸间的误会必然会逐渐加深,误判也会不断形成;两岸打开交流大门,加强交流与合作,如此一来,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就像“馆长”到大陆来,我相信后续会有更多网红跟进,许多年轻人也会被带动而来。民进党根本无法限制这种趋势。随着交流的持续推进,会慢慢从量变积累引发质变;一旦达到真正的质变,两岸关系将会焕然一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