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玮:“如果死的人是我就好了,只要把他们都换回来......”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6-26 08:38

左玮

左玮作者

真写稿,写真稿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2023年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此前一天,消息传来,在中老两国禁毒部门的密切合作下,“12.04”中国移民警察蔡晓东被杀害案成功侦破,杀害缉毒英雄蔡晓东的凶手被警方击毙。

这算是对英雄的告慰。

常言道,逝者已去,生者坚强。但当一名送走亲密战友的缉毒英雄,对你说出“如果死的人是我就好了,只要把他们换回来”时,任何安慰鼓舞的话语,都无力而苍白。

缉毒警阿发就正在经历这样的痛苦煎熬,今年是他在禁毒战线的第14个年头,虽然还不到40岁,却已是他第二次送走战友。这是关于他们的,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缉毒路上所有的艰辛,都无法与失去战友的痛苦相比

“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走出来的,我也不确定有没有走出来。”出于对阿发身心的保护,组织已将他暂时调离了事发辖区。如今,一心投入其他专案的阿发,看似十分平静。

2009年,自称因“警服很帅”而从警的阿发,没有过多的思考便投身了缉毒一线。

与金三角毗邻的绵长边境线,没有天然屏障阻隔,烟火相交,鸡犬相闻。缉毒警察条件艰苦,查缉工作枯燥而危险。夏天里,阿发的衣服总被汗水中的盐分反复浸润又晒干,脱下时已成硬壳。密林中蚊虫滋咬,叮成“癞蛤蟆”还算轻松,更怕毒物的防不胜防。冬天,高原冷似铁,他们在茫茫雪原里穿梭,遇到恶劣天气,穿着防寒服也抖如筛糠。一天下来,饥寒交迫,重大任务提前埋伏时,长期的搜寻与蹲守,甚至能把缉毒犬也“逼疯”。

而在各种边境卡口,每天成百上千台汽车经过,为了从茫茫人海中识别吸贩毒人员、找出毒品,他们机械单调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容不得一丝马虎。

阿发还记得,从警后的第一个春节,边境卡口处一辆轿车忽然“发疯”、横冲直撞袭击他们。司机被制服后,他们在轿车内找到了的海洛因足足9800克。他也忘不了,那些驾驶着改装越野车、在山林穿梭逃匿的毒贩,后来,在那辆被警车撞击逼停的改装越野车里,净重350g的海洛因砖多达150块......这些毒品一旦流入国内,将会毁灭多少家庭、制造多少人间惨剧。他们奋不顾身,是因为身后的山海家国。

缉毒警察在执行公务(图片来源:ICphoto)

在2016年的某跨国大案中,作为前辈的阿发始终冲在前方,他的背影,在初出茅庐的年轻警察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曾与阿发共事过的警察告诉我:“这么多年,他始终在最前线,什么没有经历过?不顾生死的狂飙追击,峭壁上抓着草木攀登搜索,斗智斗勇的审讯深挖,子弹在自己及战友身边呼啸而过....”

但对于阿发来说,缉毒路上所有的危难艰辛,都无法与失去战友的痛苦相比。

当你知道他们的故事时,意味着他们已经离去

六年前,阿发第一次送走战友。

2017年6月,追悼会现场,阿发穿着庄严肃穆的蓝黑色警服,好好看了战友最后一眼。

出殡之时到了,他开着2号车在前方开道,后面跟随着长长的灵车。他告诉我,追悼会现场他没有落泪,但车队驶出殡仪馆、驶入大路中央时,他的眼泪瞬间喷涌而出、哭得无法自已。“我看到路两侧全是来送行的人民群众,他们拿着菊花、拉着横幅,横幅上写着‘英雄一路走好’。那一瞬间,我泪涌得眼睛睁不开,腿也抖得无法踩油门了。”

六年前,在逃毒贩被民警识破,投掷爆炸物后遁入山中,疑似向缅甸方向潜逃。阿发和战友们进入深山,昼夜追击,不断缩小着包围圈。成功抓捕毒贩的那一天,阿发永生难忘。缉毒小队攀爬岩壁时,躲在岩洞中的毒贩忽然向他们射击,队伍最前面的警察被射中了右颈部和锁骨,另一名则被射穿了手臂。之后,赶来支援的伍哥与毒贩激烈交火,一颗子弹从伍哥腋下防弹衣内沿空隙射入,造成了致命的肺肝部贯通伤。

“把枪拿住,赶快去追!”倒下的英雄把枪塞给想要扶起他的战友。“不要管我、不要管我,快追!”这是战友留在世间的最后话语,也深深刻在了阿发的心中。

“他牺牲之后,我很长时间都觉得不真实,脑子里老是在想——为什么是他?为什么这种事偏偏发生在这么好的人身上?”对于阿发来说,伍哥不仅仅是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初入缉毒战场时,伍哥是指引他道路的师父,是从同一个镇子走出的青年才俊,也是尤为照顾自己的老大哥。

“兄弟,一路走好。”一句沉重的叹惋。之后,封存好他的警号,接过他的钢枪,对于很多如阿发一般的警察来说,这或许是纪念逝者最好的方式。

送别缉毒牺牲的烈士(图片来源:ICphoto)

六年前的那一次,目睹战友牺牲后的阿发等人,没有离开禁毒战场。只是他未曾想过命运会如此捉弄他们,这种撕心裂肺的伤痛,竟会一再将他裹挟侵蚀。

对于很多人来说,金秋十月意味着麦田翻滚、丹桂飘香,意味着国庆假期的人头攒动和大街小巷的烟火气息。但对于阿发来说,去年十月,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时至今日,闭上眼睛,战友们在他身边穿梭、忙碌时的身影,依旧像放电影般在他脑中一次次上演。

彼时,当地公安部门接到上级指示,某毒贩可能已从缅甸潜逃回国,疑似躲藏在金三角毒品输入内陆重要卡口的某村中。当地公安以女医生身份致电毒贩,与毒贩约定好在他附近某点位进行核酸检测。乔装为医护人员的警员们守了整整一天,目标人物始终没有出现。劳而无果的蹲守,对于警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每一位都曾经历了无数次。为了避免错失良机,教导员阿吉建议,带领两名同志轻装上阵,进入该村秘密侦查。

教导员阿吉,1989年生,2014年参加公安工作。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个全能王,在当地,他如同一枚照亮一方的小太阳。

他对毒品犯罪深恶痛绝。或许,这与他童年时,曾目睹相识之人误入歧途、深受毒品摧残有关。或许,这也与他曾目睹战友的鲜血浸润土地有关。

毋庸置疑的是,他带着“愿天下无毒”的信念,“拼了命的干”,8年间侦办大小案件420余起。他的警徽,不仅在禁毒战线熠熠生辉,也曾因侦办部督各种重特大案件而屡获表彰。

1989年出生的哈日,是同事们口中的“抓捕小能手”。拼命三郎一般的他,不管是从二楼跳窗抓捕吸贩毒嫌疑人,还是翻墙徒手制服持刀嫌疑人,他总是奋不顾身的冲在前,是所在领域的先进人物。

很可惜,那些年的壮举——禁毒战线的酸甜苦辣,击溃血腥的贩婴链条、剿灭涉黑集团的凶险,他们再也无法亲口讲述。也正因他们已离去,那些功勋背后的故事才得以被我们知晓。

缉毒英雄,是一群在黑暗中发光的“无名无畏”之人,当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得以被大众所知时,通常意味着他们已为我们牺牲。

对于他们,阿发有着深深的自责愧疚,甚至有明显的“幸存者内疚综合症”。

因为十月的那次侦查抓捕,发哥本想带队。彼时,阿吉一边对阿发说着“那个地方我更熟悉情况,我去”,一边走出了大门,“我的所长,你就在家里统筹,我带阿国和哈日先去探探虚实,有情况随时向你报告。”

发哥没能等来他的报告,那个周末,在隔壁县城的父母,也没能等来本该回家吃饭的儿子。此前,异地工作的阿吉很少回家,在隔壁县城的父母心疼儿子,常常劝他换个工作,可阿吉心中始终想着当警察就要抓坏人。

“他曾说过,毒贩从我这里过就别想逃出去。阿吉是我舅子的姻亲,以前逢年过节,我和阿吉,我们一大家子总会聚在一起......”而哈日,他也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形单影只的妻子和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阿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

“许国许民,无悔无憾”

阿发曾对新徒弟仕国寄予厚望。

“仕国是我见过最好的孩子,”阿发语气笃定,沉默一会儿后,他落寞地说:“我时常觉得愧疚遗憾,要是......我就不会那么严苛的训练和要求他......对他宽松一点、好一点......”

1996年出生的仕国,2020年6月才从警校毕业。仕国来到发哥所里的时候,毒情局势已大为改善。“这十多年,我有深刻的切身体会。”阿发说,自己初入边境缉毒战场时,毒情形势极为严峻:边境毒品泛滥、大案要案扎堆,流窜的吸贩毒人员每日可见。“自缉毒攻坚以来,重判重处、严查狠打,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禁毒战争。近些年,大案要案和吸贩毒人员断崖式下降,我们的禁毒战线也进一步前移,以前是靠公安力量打击,现在更多靠发起全民禁毒社会化。”

民警对边境吸毒人员进行人身安全检查(图片来源:ICphoto

虽毒情有所改善,但因位置特殊,缉毒禁毒仍然是阿发所在地公安团队的中心工作。“我们这里条件很艰苦,仕国一个外地人,不远万里的来到高原,最初语言也不太通。他在短期内,就克服了很多常人生活工作中难以想象的困难,是非常艰苦朴素的一个好汉子......”

阿发是仕国从警以来的第二任师傅,仕国的第一位师父叫雨阗。

2019年,仕国实习期间由雨阗负责指导,他们虽只朝夕相处了半年,但师傅却用身体力行地教导影响了仕国一生。2020年10月,雨阗为救坠江群众不幸牺牲。在师父牺牲后不久,也是阿发教导仕国的第8个月,仕国在处警时接到了类似的情境——水电站即将泄洪,几名调皮的孩童却躲开父母,相约到河道里玩耍,陷入险境。

洪水咆哮如雷狂奔而来、水位极速上涨,躲在河中巨石上的男孩瑟瑟发抖、早已吓得忘记了哭喊。彼时,仕国没有丝毫的犹豫,将绳索绑在自己身上便涉洪向男孩游去。最终,男孩成功获救。那一次,仕国没有重蹈师傅的悲壮,回忆起落水牺牲的师傅,仕国说,他是自己榜样,自己也要成为那样优秀的人。

10月的那一天,当阿吉提出乔装侦查时,仕国和哈日立即站起身来,“我去”、“我也去”。面对阿发的叮嘱,他们说“发哥你放心,如果他真在,我们三也是手到擒来。” 、“对对对,你放心。”

“好,你们注意安全,有情况及时反馈。”听着阿发的叮嘱,他们挥挥手臂以示知晓。只是谁能想到,这手臂一挥竟成了最后的告别,他们急冲冲的背影,是留给阿发的最后一个带有温度的画面。

10月25日,在执行抓捕在逃涉毒犯罪嫌疑人任务途中,车辆突发意外,三名同志因公光荣牺牲。当晚22时,根据三位同志生前侦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当地公安将毒贩成功抓捕归案。

那一天,阿吉这枚小太阳熄灭了,年仅33岁,同样33岁的、总是冲锋在前的哈日也没有回来。26岁的仕国,甚至没来得及成家立业,千里之外他的故乡,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的老母亲还在等着仕国接她到工作地团聚。后来,整理仕国的遗物时,同事们在他的警校日志里看到了这几个字——“许国许民、无悔无憾”。

他们坚韧且“健忘”,用生命照亮了我们

噩耗传来时,阿发第一时间冲到现场。

他在惨剧现场晕厥了过去,多年来,危机四伏的缉毒现场和高强度高压力的禁毒工作,都没能让他如此失态。

“我脑中反复想着,如果死的人是我就好了,只要把他们都换回来......”他们牺牲后的两三天,阿发没有合过眼,也没有吃过一口饭。他恍恍惚惚、昏昏沉沉,觉得自己做着一个很长很长的梦。“那几天,就连追悼会现场,同事都不敢和我说话。”阿发说,后来家人同事告诉他,他那几天的脸色眼神,灰黑得像个死人。

再一次亲自送走战友后,阿发曾向公安领导提出了辞职。“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坚持下去了...”阿发告诉我,缉毒路上所有的危难艰辛他挺过来了,但两度痛失战友的巨大打击快要将他摧毁,“太累了...我干不下去了...”

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理解禁毒一线过命的交情、生死兄弟和师徒情谊,也很难对阿发的境遇感同身受。

早2021年,经内部介绍,我辗转认识了阿发。这位在缉毒一线坚持多年的斗士,是许多年轻警察的榜样,而彼时我对他最大的印象,是坚韧及“健忘”。

始终在一线的他,亲历过很多大案要案,但他自个总是“记不住”或是不愿提...我和他最初的几次交流,一些案件总是要经战友提醒,他才回忆起那些九死一生的追捕,说得也云淡风轻。他空白的微信朋友圈里,常年挂着一句话——“安静享受宁静的生活”,或许,我们普通人已经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的宁静生活,对于阿发来说,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一群人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因而分外珍惜。在黑暗的角落,总有一些火种燃尽自己,照亮我们。

阿发所在的队伍,是一支令毒贩闻风丧胆、英雄辈出的队伍。十余年来,这支队伍中先后有十名民辅警牺牲、五十余名民警因公负伤,多名英模、功臣的故事荡气回肠、感人至深,也有很多“无名无畏”之人的故事大众无从知晓。也因此,阿发总是不愿提及自身,他不止一次的对我说:“和他们相比,我真的算不了什么,就是普普通通平凡一人。”

在前辈倒下的地方,不管是崇山峻岭还是大街小巷,仍有后来者继承遗志、继续守望。也正是因为有无数个他们,才有了今日中国在全球独一份的干净自守,以及为世界禁毒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群众自发的禁毒宣传活动(图片来源:ICphoto)

“你或许很难相信,2018年时,就我个人在辖区内抓到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毒检,一抓能抓80、90个。2021年降到个位数,2022年,这个数字是0。”阿发告诉我,“原本是金三角毒品输入的主干道,如今这里,是很多很多个无毒小镇。”

2020年,全世界约有2.84亿15-64岁的人使用毒品,比2010年增加了26%,其中可卡因创造量与缉获量均创下新高。世界毒品形势愈发恶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禁毒战果持续显现。截至2021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较2016年底下降42.1%,现有吸毒人数和新发现吸毒人数连续5年断崖式下降,中国,成为了世所罕见的净土。

宏大的数字背后,是国家以背水一战的魄力和勇气,发起的一轮又一轮禁毒战争;是无数有血有肉之人的前仆后继、生死不顾;是亿万国人对毒品犯罪的恨之入骨、坚守底线。

毒品一日不除,禁毒一日不可松懈,这是一场人民战争。

(文中所有人员均为化名)

后记:

这次特殊的对话,阿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没有准备,也没有问答,阿发想到哪说到哪。途中,他一度哽塞无法发声,却始终没有掉一滴眼泪。回忆到牺牲战友时,与其说他在与我交流,不如说他是在自我思索、自我剖白。

他说,他想以后他得多立功,如果哪天他牺牲了,那他的追悼会上,那些功绩才有说服力,告诉别人他曾经是个怎样的人。

而我则希望,永远不要有看到他真名出现在牺牲简讯中的那一天。我愿多年后他白发苍苍,悠闲地在树荫下纳凉,为小孩子们讲讲当年的英勇与辉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戴苏越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空有雄心?电力需求激增,美国“已忘记如何应对”

华春莹“翻译”耶伦涉华言论,一针见血

视频公布!中国海警位黄岩岛海域开展常态化训练

经济学家出身的他,为何被普京选为新防长?

美媒狠批:美国车企被关税保护得太安逸,恐惧中国竞争